她惦著腳尖,趴在進站口的隔離護欄上,雙手抓著欄桿,探進去上半截身體,左右轉動著脖子在排隊檢票的隊伍里搜尋,直到視線落在一位藍衣的老年婦人身上。
“媽,媽,媽媽”,她大聲喊著:“媽媽,你別著急,你千萬別著急,趕得上車,你就慢慢走。沒事的。”
整個隊伍移動的速度似乎都變快了。有人開始催促前面的人。
我竟然也莫名擔心會誤車。
著急的力量隨著她的聲音在空氣中彌漫。伴隨著她一遍又一遍的叮囑“媽媽, 你別著急”。
用著急的狀態喊出來的聲音,和她喊出來的那句話“別著急”。是相反的。
我們接到的,是她的聲音,還是她語言文字的含義?答案顯而易見。
這是個很典型的小例子:在溝通中,我們首先記住的是對方的狀態,首先影響我們的 是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語言內容。
試一試,你可以用怎樣的肢體語言、表情、聲音和道具,把不著急的狀態表達出來?
試一試,觀察你身邊有趣的小例子,發現其中的溝通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