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物論》中,齊物與齊論之后的最終目標就是“莫若以明”,這是一個去除成心,祛除是非之心,心靈達到空明的境地。是我們澄澈自己心靈的方式,同樣也是我們看待萬事萬物應該有的姿態。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那么,“莫若以明”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它可以是一條朝向逍遙游的通道,也可以是我們超越是非生死,去除執念的過程。就像是惠能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般境界,追溯到這個世界的本源,消除我們自身的恐懼與迷茫。
若用于齊論,就是:“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蔽覀兛谥械难哉Z是是非的起因,過多的修飾反而造成言不達意,這就造成了理解的偏差,也就是誤解的根源。如果我們各持己見,執一是之辯,那就將毫無意義的永遠爭論下去。故“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示,則莫若以明?!碑斘覀冮]上嘴巴,才能理解到語言的貧瘠,可以交換立場,看到原本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發現他們本來就是一體,超越是非而為一。
用于齊物,就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比f物流變,我們所認為的標準和眼光,也在剎那間轉瞬即逝。到頭來我們所執著追求的東西可能隨時破滅,也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成心已在,我們很難打破成心和原有價值觀去看待它本身。故“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比コ龍棠睿璩尚模褪怯米罴儩嵉男撵`去觀察這個世界,回歸最本初的模樣,磅礴萬物而為一。
大其小,小其大,有一種和它相似不相同的東西叫做獨化論。那“莫若以明”和獨化論有什么區別?
兩種說法都是要回歸道法自然,但是獨化論是教人順其天性,返于山水間,“物各得其性,物各得其是”,守住自己的道行,自我滿足,切斷了自己與周遭的因緣整體,成為獨立的個體自我運轉。而“莫若以明”講的是要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消除自身的執念與偏見,從而走向一個大的境界,看淡生死,看清是非,最終達到超越是非,超越生死。
獨化論將事物消解,但是齊物論在消解之后給出了一個超越的方向,這是獨化論所沒有的,這也正是齊物論更加積極的體現,更是對于我們來說,面對萬事萬物應該有的姿態。
知曉了方向,但我們到底怎么做到“莫若以明”?
這必然是一個非常高遠的境界,一條讓我們不被世俗異化的修煉之路。它當然不是讓我們什么話都不說,什么事也不干,而是擁有一個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上各種挫折也好,贊賞也罷,讓我們擁有更加理性的理解,更加沉靜的判斷。
或許在我們為了某件小事而爭吵起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到“莫若以明”,給自己提個醒,告訴自己不要因為誤解而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在遭遇失意的時候,不被世俗價值所左右,可以仍然追求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東西。雖然這還達不到“莫若以明”,但可以繼續修煉。每天一點點的消解“執”,平復自己的心境,愈加自由,愈加高遠,倒是去往了逍遙游。
現在對于我們來說,不可能舍棄世俗是非,我們終將還是有所作為,要符合現在人們的標準與目光。但是我們可以一層層的拔開迷霧,愈加靠近最本真的東西。越真的地方越平靜,我們將發現我們融于天地,與大道共舞?!爸寥松褚?!大澤焚而不能熱,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何時我們可以居于姑射之山?
而“莫若以明”,正是我們修煉靈魂的方向,正是我們看待萬事萬物應有的姿態。
2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