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在讀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感觸頗多,完全刷新我的對學習的認知,懊惱自己沒能早點發現至寶,但又暗自竊喜,至少在我想繼續挖掘自己潛能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它像燈塔一樣照亮并堅定了自己努力方向,并讓我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給更多的人。
刷新認知第一波:什么是知識?
說到知識,我首先想到的是數學,物理,化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匯總;同時我也百度了一下“知識”的概念: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得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
書中對知識的定義是這樣的“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當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刷新認知第二波: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我理解的“臨界知識”可以看作是你在不同維度探索,經過自己底層思維深度認知的產物;
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刷新認知第三波:改變底層思維模式,從讀書方法開始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看了好多書,聽了好多課,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并不多,生活中還是手足無措,手忙腳亂;“恭喜”你和我一樣,“我們都只是看起來努力而已”,用成甲老師的說法是“我們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導致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我們原始的讀書方法:
“一本書從頭讀到尾,看到好句劃線,大功告成,一本讀完,繼續下一本,心中默念我要讀20本呢!加油.....”
這種閱讀+畫線的讀書方法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并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行為,所以自然是低水平的!
成甲老師給了我們以下方法:“讓我們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抓緊看一下:
1.升級讀書方法,讓新舊知識建立聯系;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系起來;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就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2.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不要追求速度,成甲老師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思考這些啟發和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過程中,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
3.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讀書時怎樣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
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也很想了解核心臨界知識有什么呢?
核心臨界知識大曝光;
1.復利效應
2.概率論
3.黃金思維圈
4.進化論
5.系統思考
6.二八法則
7.安全空間
想了解更多詳細信息,建議仔細研讀此書!
上面只是成甲老師總結的一部分核心臨界知識,如果您想獲得更多的臨界知識呢?下面這些方法有利于我們對臨近知識的學習:
兩個心態:
1.綠燈思維;
與之對應的是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這個現象很常見,當新的觀點和自己的認知相抵觸,我們一般會習慣性的反應,否定新觀點,也叫習慣性防衛;
而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這種思維更包容,也讓我們多了一個視角來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也會有更大的突破;
2.以慢為快;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這種慢我理解為專注和深入的思考,往往越是慢,有條不紊,才能發現其精髓,看透其本質;
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學習也是一樣,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
2.以教為學;
教會別人是最好的學習;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讓這些知識沉淀下來,形成你的思維模式,保留在潛意識中,你才真正的會融會貫通;
三個技巧:
1.記錄:
如實的記錄;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每天看到的,學到的,經歷過的,體驗等都記錄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這讓我想到了柳比歇夫,他60年如一日,堅持記錄,一生在不同的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定期回顧:
幫助你發現事情發展的規律和動態;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回顧,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讓我們今天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日子在未來的時刻變得動人而有啟發。
3.付費購買;
時間成本優先,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時間效率;
有態度有方法還不夠,挖掘自己的臨界知識才是關鍵!
那到底我們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并真正的運用它們做到知行合一呢?
首先我們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接著找到這些重要知識的原理及原始的出處,還原事物的本質;后來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如果找不到解釋,就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這里的前提興趣,好多人都說,我沒有什么興趣怎么辦呢?我也是背這個難住了,感覺自己沒什么特長,興趣愛好基本都沒有,成甲老師給了我們如下的建議,平時注意觀察自己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處于忘我的境地,把它記錄下來;做什么事情的時候讓你不由自己的沉入其中,不時發出微笑;做什么事情別人感覺比較煩,而你卻樂此不疲;把生活中這樣的事記錄下來,這些就是你的特長和興趣點了;從這些興趣出發,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探尋自己的臨界知識!
“知道”和“做到”之間的這條鴻溝,怎么想辦法跨過去,做到知行合一,成老師的觀點很明確刻意練習:
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臨界知識;
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臨界知識;
需要我們不斷的發現和總結生活中底層規律,并不斷的實踐練習!
我的一些額外收獲: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不小,讓我對讀書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和前段聽到的“認知天性”中提到的學習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系統思維模式構建;學習的過程是點到面,最后構建底層思維模式,進而延伸應用到工作生活中;
“習慣性防衛”讓我想到陳海賢老師講的“絕對思維,僵化思維”都是我們在想改變時的絆腳石,只有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才能進一步完成自我的突破;
“晨間日記”中的正向假設“假設反思日記一定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只是自己沒做好,沒有一步一步堅持”讓我想到了“以終為始”,“小步子原理”“倒推法”等;都是在決定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對未來要達到的結果和目標有明確認識,之后決定現在要怎么做,做什么!
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才能體會出其中的真諦,只有真正的實踐過,才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還在想什么,行動起來,邊讀邊想,把你的知識織成一張大網,你的記憶和學習效率會更高!有了對知識的全新認識再加上你的勤奮,“好學”的你肯定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臨界知識進而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