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和一位朋友聊天,她是一位微商,對了,就是在朋友圈上“租”地方不交租的那種。其實當時聊的時候也沒有既定的內容,東一句西一句,然后就扯到了“正能量負能量”這個高大上的主題上。
她在朋友圈發的東西我就不曬出來了,不知道的自個看朋友圈去??傊褪恰耙幻胱儼住?、“潤滑肌膚”之類的,或者充斥著“成功”、“奮斗”等亮炸了的字眼。
我問她是否真的相信她發的東西,意思很明顯,我想知道她是否真的相信那些護膚化妝產品,也很想知道她的現實生活中個人狀態是否也像她描述的那樣,身體里充滿了各種沖勁、積極、毫無理由的亢奮。答案和我預想中的一樣,她說不盡然,很多話語都是廢話。
人的感情是極其復雜的,每一秒鐘都是上一秒鐘醞釀的結果,又奠定了下一秒鐘所要呈現的狀態,其中有歡樂、有沮喪,有平靜、有波浪。人組成了社會,社會是個載體,它的承載受到了人的制約,變得脆弱,任何一點負面的東西都要長時間的消化,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我們社會的主流永遠在提倡著正能量。
人們更多想看到的是美好的愿景,本來生活就是這般殘酷,還天天看朋友抱怨這樣那樣的話就更打擊生活積極的態度,正能量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生,一種希望,即便是假裝的,無奈的,我們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必須是正面的東西。
她是對的,但想想又有點問題。
記得之前看過的很火爆的一門公開課——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里面泰勒博士講過——大概意思是——幸福感是平的,可能在得到一個好消息那小段時間里會感到倍感幸福、開心,但過后不久又會掉落到平均水平,你之前是怎么樣的,還是怎么樣,并不會因為這個好消息而提高你的幸福感。相信大家都有此感受。
人們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的心態,需要支撐向上的力量,這無可厚非。但是,人們忽略的是,他們太刻意地去追尋、去信奉這些東西了。明明心里憂郁得不得了,明明就很想平靜地“墮落”一下,明明很想靜靜(不要問我靜靜是誰),行為上卻反其道而行之,自欺欺人地亢奮著,累不累啊大哥?
對于希望,我覺得很多人都誤解了。希望是不會隨著你的沮喪和消極就會消失的,即便很多人在嘴里說著“沒希望了”,心里面也是滿懷希望;并不是說你要充滿正能量,你要如何如何積極向上才能保得住“希望”這家伙。落魄的書生希望來年再高中,潦倒的乞丐希望住上個好房子,看吧,“希望”并不嬌氣,它強大著呢!不要擔心它隨便就溜走了。
消極的狀態并不是一無是處。處于消極之中的人們,最容易看清這個世界的現實,因而不會被虛幻蒙蔽了眼睛。舉個例子,人類發展至今,積極的人看到了人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所謂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而消極的人,卻看到這地球到現在所受到的無可挽回的創傷,總有一天人類會失去他的家園。你說,是積極好,還是消極好?積極的人看到半杯水,感嘆“幸好還有半杯水”,消極的人悲呼“怎么只有半杯水”,我們又去仔細想一想,這兩種人中,哪一種更懂得去珍惜這半杯水呢?
情緒的存在是多姿多彩的,消極的,積極的,每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當它的某一種出現了,好好享受其中,放心,一旦你的不刻意,無論是什么情緒,它都不會讓你享受太久。積極好?消極好?好了,洗洗睡吧,何必糾結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