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說,你還寫觀后感啊真高級。
其實不是我高級,是電影高級。只有好電影才會讓你看完忍不住思考,有千萬種情緒塞在胸膛里,很想把這種感想講出來,有的人會跟朋友說,或者吐槽,或者開始瘋狂地去相關的東西,而我的方式是寫觀后感,把千頭萬緒慢慢理出來,讓自己也明白自己為何感慨。
《故園風雨后》,久違地能讓我自動自覺把影片全屏了來一心一意觀看而非縮小窗口邊做別的邊瞄一下的電影。一開始是從bbc的腐片推薦表里看到的于是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看腐片的心情去看的。
Sebastian跟Charles的故事也一直如我期望地那樣帶著英倫腔調地腐化下去,直到Charles見到Sebastian的妹妹Julia我才知道原來Charles是直的……可是下一刻他就跟Sebastian嬉戲游樂甚至都kiss了……雖然kiss完以后他們之間有點尷尬似乎這只是一次意外。
往后看也的確發現這真的是一次意外,Sebastian渴望的是愛,是能夠不顧一切地把他從那個精神監獄里帶走的愛人,而Charles在Sebastian身上渴望的卻只是友情,不論富貴貧賤的尊重欣賞的友情。如Sebastian自己知道的那樣,他渴望的太多了,Charles給不起,他只是害怕失去這樣的一個好朋友,才會不拒絕不主動地接受著把自己當做他女朋友一樣的Sebastian,甚至連Sebastian的母親都誤會了他們之間是“浪漫的英國小伙子之間的感情,如果不維持很長的時間,會很美的”。
但Julia的存在依舊非常的……嗯,對我來說就是礙眼。
不是因為我是個腐女所以這么以為,而是因為她對所有的事情都表演出一幅“中途半段”“不上不下”的態度。對家族她反感,會偷著跟哥哥一起做些小打小鬧卻不會如哥哥般強烈反抗;對Charles她傾心,會語出挑逗甚至偷情般地接吻,卻還是嫁給了母親的信仰;母親死后她想掙脫那個信仰去追求幸福了,卻在Charles都已經跟她丈夫說好了如何和平協議離婚不會損害他們上流人的名氣的情況下,因為目睹自己的父親彌留而恐懼起“我自己死的時候也好想得到寬恕,所以我不能跟你走”。
如果說Sebastian是典型的與強權宗教(不是自己想要相信而是多數人都信所以逼迫你去相信的宗教,我暫且稱之為強權宗教方便行文)作斗爭的悲情英雄,那么Julia就是很多想與強權觀念作斗爭,最終卻輸給了不是外力而是自己的悲慘人物。
我們謳歌愛情可以跨域國籍膚色性別年齡,但在西方文化里,愛情往往還需要跨域宗教。
這不是電影夸張,我大學時的一位英國女外教,是個天主教徒,天主教徒規定不能與非天主教徒結婚,現在社會雖然比較開明了,但她也在生孩子之前跟丈夫溝通過,以后這孩子是按照天主教徒的方法教導還是非天主教徒的方法教導,經過詳細的商量才達成了協議,然后才計劃生孩子。
電影里Julia也曾一度因為愛情而想要脫離這種詭異的宗教信仰,但最后她跨不過去那道“人人都在信,只要我也信了我就能活得比較輕松,沒人再念叨我是個罪人,在我死前無論我做過什么錯事都會被原諒”的心理誘惑。
Julia放棄了愛情,去求得耳根清靜生活舒坦,再無人指責她;而Sebastian則選擇了剛烈的方式與這種信仰完全脫離關系,他本是貴族,卻跑到摩洛哥去住貧民窟,最后換上重病在醫院里度日,他說在這里非常舒服,即使明知道母親病危他也不回去。
因為他知道他那虔誠的母親必定會在死前懇求他成為好好的天主教徒,他不想在這種時刻仍然被威脅,他已經被威脅了小半輩子了。
Sebastian的反抗注定比他妹妹要激烈,因為她妹妹只要屈服,那么全世界那么多信奉天主教信仰的男人里,她還是能找到依靠的,但Sebastian卻不行。他喜歡同性,屈服就注定他永遠都無法找到真正的愛情。
在摩洛哥貧民窟那位讓Charles告訴Sebastian“我仍然在等他”的Kurt先生,鏡頭雖短,卻已經把深刻的愛情表達出來了。
Sebastian依舊忠實于自己的愛情走向。
只是我也不知道,那時候他到底還愛不愛Charles。
Charles作為一個普通人,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我是想恨他也恨不起來,因為他并非軟弱不敢帶走所愛,他有這份勇氣也前來帶走Julia了,可Julia不跟他走;而一直渴望被他帶走的Sebastian,他卻不能。
他不能這么做,哪怕給錢給他酗酒讓他墮落,他也不能帶走他。
因為他不愛他。
他在乎你,關心你,把你當作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不愛你。
這種感情,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接受嗎?我的選擇會跟Sebastian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