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中,所有的器官都為了某種確切的目標努力發展。在有些存在生理缺陷的案例中,如果某種器官存在缺陷,那么個體就會發展出另外一種器官來取代它。在解決各種疾病的時候,生命機能的處理方式非常獨特,因此,生命的不平衡得以補償,生命絕不會在外界的阻力面前表示屈服或者放棄抗爭,生命在不斷地努力延續。
精神活動亦如此。理想或者目標的觀念存在于每個人的精神中。它使得人們設置一個具體的目標,鏟除現實中的障礙,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并能超越現狀。
當人們在處理現實中的問題時,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人感到優越,因為他心里早就謀劃好要怎樣走向成功。
如果這種目標觀念并不存在于個人精神領域,人的活動就完全沒有意義。
當一個小孩相信世界上最強的人是馬車夫,他就可能各種模仿馬車夫。一旦樹立了這樣的目標,他就可能像馬車夫那樣打扮、感受、處事,他所表現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符合他的目標。直到看見警察,警察略微一發作,馬車夫的形象就轟然倒地……
一個人在認識某種環境時,總是帶著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根據環境的真實存在形式來理解。
常識是科學的基礎,而常識總是在變化,這條路是由各種大小錯誤逐漸鋪墊而成。誰都會出錯,但能夠改正錯誤才是關鍵。
能夠從順利的和困難的環境中得到益處的人,必然是那些自信、勇敢者。他們能夠鎮定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阿爾弗雷德 · 阿德勒
《生活是科學》
(注: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