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寫作一周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從前想寫的主題還有,因此并不發愁選題,倒是有種終于把壓在案頭的作業一件件做完的暢快感。寫的字數也比預想的要多,加上這一篇,該有一萬字了。一周時間寫一萬字,還是挺為自己驕傲的。
寫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不足,詞匯量貧乏、抓不住論點、做不到用簡練的語言敘述一件事情,等等。最近在看《刻意練習》,里面講到富蘭克林年輕時如何提高寫作水平的例子:他先是從高質量雜志中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簡短描述其中每個句子,然后根據這些線索去復寫這些文章;進而他發現自己的最大弱點在于詞匯量的缺乏,于是又想到了將文章改成詩句,以強迫自己搜尋詞匯去符合韻律的練習方法;最后,他開始將線索的順序打亂,并等待足夠長時間直到完全忘記這些詞匯的順序,再去重寫文章,以此來訓練自己的結構和邏輯。準確定位自己的不足之處,并設計有效的練習方法逐個攻破,這種能力讓人贊嘆,而此過程中可以想象到的枯燥,也讓我重新思考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寫作。
一開始的時候,我覺得寫作是一種單純源自內心的需求。內向的性格,不善于口頭表達,不喜歡太多聲音帶來的聒噪感,經由寫作來表達,于我而言是更有安全感的方式。也因而把寫作看得很重,希望每一篇文字寫出來都是足夠好的,不確定時便會忐忑不安、難以下筆,這種心態阻礙了我獲得真正的進步,因為我太依賴于自己的感覺,而忽略了真正可以把握的東西。
直到我看到一些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作者分享的寫作經驗,以及像《刻意練習》這類學習方法的書籍,才開始理解到:寫作其實是一項技能,它需要感性或所謂靈感之類的東西,但絕不是僅僅建構在感性之上,其中每一項能力的提升,詞匯、表達、邏輯、結構,都是實打實的技術活。難怪于很多作家在講到寫作經驗時,會不約而同地說:持續的寫,有規律的持續的寫。這一周的持續寫作也讓我看到,那些我在寫作上的弱點,是只有在寫的過程中才會被看到的,而看到,便有了改進的機會。
接下來要做的,除了繼續持續書寫,我想很重要的是去研究好的寫作范本。雖然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從前我所關注的,只是書中的內容而已,最多遇到特別觸動的句子會標注出來,多讀上幾遍,并不會去分析作者的用詞、寫作方法。對一篇文章深入分析,相信這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刻意練習》這本書里,作者在講到專注的重要性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為了好玩,你可能不會進步”,并且直接表明了他的觀點——“這樣的專注,沒有樂趣可言”。
寫作這件事,我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