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這是世系姐第0016篇關于原生家庭的文章。
今天的文章篇幅相對比較長,但還是強烈推薦。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陳公的作品——
“幼時的我們實在太弱小了,必須依賴他人才能實現生存與安全的聯結,而他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因此沒有人是沒有創傷感受的,這種創傷來源于個體的感知、感受、感覺和對事件的解讀?!?/p>
——陳公
先獻上內容目錄:
00心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01成長背景中哪個部分最關鍵?
02 孩子的心理黑洞從哪里來?
03我討厭父母的作風,為什么成年后還是變成了TA?
04?我們的擇偶標準最受什么影響?
05 原生情結是怎么在生活當中呈現的?
06為什么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07夫妻雙方應如何巧妙應對彼此的原生情結?
08?心理痛點一般分為哪幾種?
09?為什么會形成心理痛點?
10 如何識別心理痛點?
11內在誓言通常有哪些?又是怎么來的?
12內在誓言是在成就我們,還是毀滅我們?
13應對心理黑洞的2種錯誤的方式
14家庭內部存在較大矛盾時,孩子應如何應對?
15?如何徹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
第一部分 心理黑洞的形成機理
?
00心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
?
先看書里的這段話。
個體在社會化的原生家庭中所參與、觀察、經歷的原生事件,被以符合自我需要的方式解讀并打上標簽后放入情感記憶里形成原生情結。原生情結里面對個體成長極具破壞力、影響力的事件,被個體視為心理痛反射點隱藏壓抑到潛意識深處。當個體心理痛點被外在觸碰和自我調出時,就會催化出不同階段的內在誓言,內在誓言或受挫或實現后的個體經歷反向豐富了“原生情結”,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心理黑洞。
?
書中的表述頗為抽象,我們可以結合上圖,用更簡單的邏輯來理解——
“成長背景”就是“心理黑洞”的源頭,童年經歷的那些引發強烈情感的事件,被打上標簽后放入情感記憶當中,形成“原生情結”后,一旦創傷記憶被喚醒,“心理痛點”就會隱隱發作,疼痛逼迫我們暗自在心里發起“內在誓言”來避免痛苦,這種堅定的信念在和現實碰撞的過程當中,要么被打擊,要么被強化,然后這些經歷再次被放到原生情結當中,“心理黑洞”開始了它的惡性循環。
如果還不能理清其中的邏輯,世系姐建議你多讀幾遍,接下來會具體展開這些相對抽象的概念,結合生活當中的事例進行解讀。
?
01成長背景中哪個部分最關鍵?
“成長背景”這個詞我們不陌生,一般涉及到我們的家庭環境、人際關系以及受教育經歷。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與父母的關系。
之前的文章《原生家庭究竟對我們做了什么?》提到,我們這一生需要建立各種關系,包括人際、婚姻、親子關系等,而這些都會借鑒我們最初的關系模式,即我們和父母的關系。
此外,成長過程中那些具有標志性的、能夠激發我們強烈痛苦或喜悅的經歷,直接塑造了我們性格特征和人生選擇,并會以各種形式在未來反復出現。
02孩子的心理黑洞從哪里來?
上文對心理黑洞的描述可能頗為抽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換一種簡單的視角看。
每個孩子在幼年時都有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就是對愛和安全感的渴望。
一旦這種需求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滿足,他長大之后就會把這種需求轉嫁給其他人,用依附或者控制的方式對外索取,從而自我補償,形成心理黑洞區。
那些在幼時被剝奪愛、或遭到否定、或被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后,越發依賴父母的肯定或權威的認可。這種存在感和自尊感的匱乏在心理黑洞里一直被放大,永遠填不滿。
03我討厭父母的作風,為什么成年后還是變成了TA?
如果我們憎惡父母一方,那我們很可能會吸引和他們一樣特質的人,或者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
比如,你從小就恨父親專制,成年后你會吸引同樣專制的人到身邊,另外一種細思極恐的可能是,你會成為一個和父親一樣專制的人。
?
心理學揭示,我們會成為我們所憎恨的,或是顯化我們所憎恨的,反之亦然。
但我更愿意從力學的角度解釋,在力學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我們稱之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力總是成對出現的,正是由于有了推力,拉力才會同時存在。
對父親的憎惡恰巧形成了一個作用力,此時反作用力使我們更容易吸引同樣特質的人到我們身邊。
04我們的擇偶標準最受什么影響?
?
答案就是我們的父母,在擇偶標準上,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當中的模板,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1)假如你內心抗拒自己的異性父母,你會按照完全和他完全相反的標準來塑造自我以及尋找伴侶。
打個比方,一位女兒從小看到自己父親處事能力弱,在生活中也處處受到他人欺侮,她內心排斥父親的懦弱,她長大后進入自己的婚姻,要么,她反向塑造自己成為一個強悍的人,要么,她就會找一個她認為很強勢的人做丈夫。
2)假如你的父母有嚴重的缺陷(酗酒/犯罪),你長大后可能會找具備同樣缺陷的伴侶。
比如美國一女子嫁給了囚犯,僅僅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個“壞蛋”,童年時她希望改造爸爸,讓他好好愛自己,然而她失敗了。成年后她再看到一個特別像父親的混蛋,就自然心生搖曳,因為她再次擁有了可以改造一個壞人的機會。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復”,借由和童年熟悉的人事得到再次闖關的機會,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或情景時,總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醫治。因此,特別動心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很可能意味著危險,因為你將重復過去的災難。)
3)假如你因父母離異而害怕被拋棄,你很可能會找比自己條件差很多的對象。
比如父母從小離異的女孩子,因為母親不得不做幾份工作養家,而沒得到足夠的照料,便會暗自下決心——決不要被人拋棄。因此盡管這個女孩子品學兼優、外在條件也十分優越,找對象的時候也總是會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
05原生情結是怎么在生活當中呈現的?
?
成長背景中,那些帶有強烈情感的原生事件和情緒,被視為我們的“原生情結”。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某些情境或事件的反應超乎尋常,尤其當情緒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時候,說明情感記憶里一定掩藏著“原生情結”。
好比妻子一提意見丈夫就炸毛,不一定是因為丈夫專權頑固,相反,他內心很可能脆弱并且缺乏自信,只是父母從小的苛責使他對批評和指責十分敏感且易怒,哪怕只是平常的建議。
原生情結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通常是通過心理痛點來呈現(下文會展開)。
此外,原生情結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反復出現。
區分開哪些情緒是針對過去的,哪些又是現在的,不要把過去對父母的情緒摻雜進來,投射并發泄在親近的人身上(尤其是伴侶),才能避免原生情結愈演愈烈。
06為什么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在婚姻中,常有一方會莫名其妙地被另一方激怒。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雙方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摧毀對方的心理防線,這個時候說出來的話總容易踩到雷區,也因此最傷人。
通常有一句話幾乎對所有人都起作用,那就是“你真沒用”,這句話幾乎對每個人都起作用,承載著我們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記憶,對崇拜權威和力量的男性而言更是如此。
一旦配偶無意間說了“你真沒用”,不管是基于什么樣的語境,用什么樣的語言或肢體動作去表達,都很可能使我們像觸電般暴跳如雷,小題大做,甚至會故意觸怒對方意圖報復。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只怪別人觸碰了自己的心理痛點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當中比比皆是。
這樣一來,婚前與原生家庭的舊情結尚未解開,現在又與伴侶互相傷害,制造新情結,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雙方沖突愈演愈烈,由此陷入心理情結的惡性循環。
07夫妻雙方應如何巧妙應對彼此的“原生情結”?
“原生情結”是夫妻雙方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帶入的不同理念和規則,不管是與何人結婚、在何時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都會跟著他。
但只要具備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對雙方的模式進行修改取舍、轉化創新,就能達成彼此適應的1+1=1的舒適規則。
我們可以學著在新生家庭里聰明一點,多什么去什么,缺什么補什么。
妻子受夠了原生家庭當中父親的急躁和專制,丈夫就多給她一點溫柔和耐心;丈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不夠,妻子就多給他一點欣賞和尊重......
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有一句話我感觸頗深:“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
如果說成年后我們還有機會醫治幼時內心的傷痛和情結,那么途徑便是借由和戀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重新獲得和過去和解的機會。
但如果雙方都逃避自己的心理黑洞,又不愿意幫助對方走出心理陰影,總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地僵持不下,關系就只會因互相傷害而日漸惡化。
只有夫妻雙方都應該放下憤怒和偏見,真誠地自我覺察并體恤對方,才能從父輩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個“原生情結”中剝離出來,組建一個和諧有愛的新生家庭。
?
08心理痛點一般分為哪幾種?
原生情結里面對個體人格成長極具破壞力、影響力的創傷事件和心理,被個體視為心理痛點壓抑到潛意識深處,并盡量避免向外界袒露。
類似像“怕被冤枉、怕被冷落、怕被指責、怕被輕視、怕不公平、怕被欺騙......”,這種能夠引起憤怒或恐懼的情緒都可以被稱為“心理痛點”。
對某些人來說,心理痛點可能是自己身上的某個“致命弱點”,比方從小被父母標簽化的懦弱性格,這類人成年后常帶有很負面的自我評價;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心理痛點可能是某個具有創傷記憶的事件,比如小時候遭遇霸凌或者情感忽視,這類人成年后會比較恐懼甚至排斥親密關系,并且疏于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心理痛點來自于他們痛恨的教育方式,就像于謙在錄《十三邀》節目時提及他因從小被過分管束,導致成年后很抗拒外界的束縛。
09為什么會形成“心理痛點”?
前面我們談成長背景,事實上所有的心理痛點都來源于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即我們的成長背景。
打個比方,一個從小看見母親用淚水操控父親的男孩,長大成家后看見妻子落淚,非但不會產生愛憐之心,反而會情緒過敏,啟動心理防御機制,甚至會指責妻子,以避免被眼淚操縱。
因為眼淚在他的成長環境意味著道德綁架,而非痛苦情緒的自然流露。如果她的妻子無法理解丈夫的成長背景,那么大概率會把他定義為一個冷血無情的人。
在由多元事件組合的現實世界中,沒有一件事情是孤立存在的,當下使你產生強烈情緒的人和事,早在過去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只有從前因后果的角度出發,我們才能理解人類變幻莫測的情緒反應機制。
10如何識別心理痛點?
?
識別心理痛點最清晰的信號,就是那些別人一旦提起就會使我們跳腳的點。
這些心理痛點在我們內心設置了一套特殊的心理程序,一旦別人說了某些話或做了某些事觸碰到雷區,這套方程式就會開始運算,從而產生某些過激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日常生活中,每當自己對某些事或情境產生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情緒,很可能就是你的心理痛點。
這種反應的背后一定有原生事件。反應的背后,不只是事件本身,更是背后的傷痛回憶。
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是我們把過去和現在混淆了,以為過去的事情再度發生,其實,在你身邊的人只是碰巧觸發了你的心理痛點。
11內在誓言通常有哪些?又是怎么來的?
?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感受(心理痛點),在被觸碰時會催生出不同階段的“內在誓言”(決心)。
這些內在誓言在對外碰撞的過程中要么被實現,要么遭遇挫折,這些經歷反過來會豐富了原生情結,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黑洞。
比如從小父母離異的女孩子,在經歷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因此沒人照顧自己的童年,之后便做了一個決定——決不要被人拋棄。
因此盡管這個女孩子品學兼優、外在條件也十分優越,找對象的時候也總是會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此外,并非所有的內在誓言都是在原生家庭當中形成的,有時也來源于外在的環境和事件。
比方孩子從小看到某些政府的貪污行為給老板姓造成的苦難,會在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日后就算當官,也絕不能當貪官!”
12內在誓言是在成就我們,還是毀滅我們?
內在誓言是人生某一階段的觀念和信條,是通過外在誓言來實現的。外在宣言則好比方法論,通過外在的所作所為來履行內在誓言。
內在誓言用以指導自己近一段時間的創造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驅動力,通過一個人的內在誓言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成長軌跡。
此外,它常對當事人的待人接物和人際關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內在誓言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只是它的指導意義通常是階段性的。
也就是說,它也許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但如果一直陷入內在誓言當中,就容易形成執念,甚至會讓人失去理智的判斷,反而成了阻礙。
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和面臨的人事在不斷地變動,需要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轉變自己的思維以適應新境遇。
第二部分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
13應對心理黑洞的2種錯誤的方式
先講一則影子的故事。
貓先生和貓小姐都非常討厭自己的影子,為了擺脫自己的影子,他們各自的解決方法是:貓先生選擇永遠閉著眼睛;貓小姐則永遠呆在其他東西的陰影里,這樣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了。
面對原生家庭當中的心理黑洞,大多數人都會因痛苦而選擇逃避,通常的解決方法有2種——
一種是像貓先生一樣,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負面事件壓抑在潛意識中,選擇性忘記,甚至對外宣稱傷害已經不再存在,以此來麻痹自己的情感體驗。
另一種是像貓小姐一樣,為了逃避錯誤制造另一種錯誤,為了減輕痛苦滋生另一種痛苦。這種方式以毒攻毒,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糟糕,形成積年累月的新傷舊痛。
對貓小姐和貓先生而言,現實生活中充斥著痛苦的替代品,性、毒品、酒精、暴力......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錯誤方法之外,人類還發明了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心理學上稱為心理防御機制,好比醫護人員給痛苦不堪的病人打杜冷丁。
一時的麻痹也許可以幫我們減輕痛苦,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只會帶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
事件可以被一時忘卻,感受卻很難被忽略。過往的情緒一旦被否認,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以不同的方式席卷而來,使自己難過哭泣、絕望、甚至想要自毀。
因此,愛麗絲·米勒說:“只要真相不為所知,或一個人對父母親真正的感覺持續遭遇忽視,那么身體的病癥就不會消失?!?/p>
真正解脫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直面痛苦。
?
14家庭內部存在較大矛盾時,孩子應如何應對?
?
為家庭關系而苦的人深夜常輾轉反側:“我所有的痛苦記憶都來源于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不愛彼此,他們經常爭吵,家里很少有平靜和喜悅,我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呢?”
事實上,家庭內部難免存在爭吵和矛盾,這些爭吵會讓你感到心煩意亂甚至恐懼,尤其是在你還年幼的時候。
但在父母還沒有對你造成致命傷害(如性侵犯或家暴等)的時候,請嘗試著去接受你的父母,將他們視為孩子一樣去愛他們。
我知道要做到這個境界不易,但為了內心的平靜,你必須去經歷這些痛苦的時刻,抱怨父母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致力于處理自己。
內在的傷痛療愈會發生在你接受愛或給予愛時,如果你曾經深深受過傷害,你可以慢慢地嘗試通過給予愛的方式,幫助自己走出童年的傷痛和無助。
你無法改變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這就是我們必須練習的方式。最奇妙的是,你若改變了,只需再等待一段時間,他人就會自動改變。
?
15如何徹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
我們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感到失望的并不是大人,而是內在小孩。關系中的傷痛會使你與較低意識結盟,而較低意識具有破壞性,會讓你進入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
一旦你與父母的關系改善了,一切都會改善,你也更有可能走出心理黑洞。
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回溯、清理、修復。
回到我們在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心理黑洞的形成機理,我認為致命點就在于“原生情結”當中的“心理痛點”,只有舊時的心理痛點被治愈,那些阻礙我們成長的內在誓言才能夠被破除,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原生情結的惡性循環,從而打破心理黑洞。
想要治愈內在的心理痛點,第一步就是回溯童年經歷。
真實還原小時候的創傷事件和心理,找出使你痛苦的根源,可能是父母忙碌造成的情感忽視、可能是父母酗酒、吸毒帶來的童年陰影......總之,你要找到使你受傷的初始事件。
接下來的角色轉變才是破局的關鍵。
我們說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他可能5歲、可能7歲,他被辱罵、被虐待、被家暴、被忽視......我們無力反抗,因為那時的我們年幼而弱小。
相信每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都已經成年,也許正在上大學,也許已經進入社會,也許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爸媽......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難以與人言的傷痛過往。
你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修復心理創傷,但有沒有想過,那可能只是因為,每一次你回想過去,你就變成了當年5歲的你、7歲的你、或者15歲的你?
但正如作者所言——
“我們把當下的角色情感停留在過去那個人、那件事上出不來,并且認為這件事毀滅了自己一生......你當下已經成年了,你的思想情感還停留在那個受傷害的年齡段,還停留在弱勢的兒童階段,那當下的你是誰???”
我們內心的黑洞塑造了受害者角色,一旦陷入負面事件和情緒,就會被拉回自憐自虐的狀態,心智瞬間退化,不斷地躺在心理黑洞里顧影自憐。
這其實是心理黑洞在操縱弱化你的心智,使你自我矮化、自我弱勢化,認定自己沒有抗衡之力,就像病毒侵入人體使器官癱瘓一樣。
可怕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我們本身對于黑洞的恐懼。
所以下一次,當你再度被卷入心理黑洞的漩渦時,一定要及時跳出來客觀看待,問問自己——
“我現在恐懼的,到底是目前眼前的人和事,還是被喚醒的內在小孩的創傷記憶?”
最后為大家送上一句話。
《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