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迷戀孩子成長的學問。不懂孩子,不愛孩子,不配為師。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我們要經常自問“三個假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孩子的同桌是我。
假如我是孩子,意味著教師要彎下腰來,與學生平等交流,讓自己設身為學生的同齡人,去感受他們的一言一行,以此獲得他們的知心。
假如是我的孩子,意味著教師要舍棄私心,視學生為子女,毫無怨言地為學生付出精力與時間,去支持他們的點滴成長,以此贏得他們的真心。
假如孩子的同桌是我,意味著教師要敞開心胸,伴生共學,虛心接受學生的建議,每天與學生一同感受成長,以此獲得他們的誠心。
因為忘記了學生是孩子,我們的教師總以強橫的姿態對待學生,讓他們害怕上學。
因為想起了學生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們的教師常以灰暗的心態對付學生,讓他們抵制成長。
曾經做過孩子,但已遺失天性的教師,不懂學生的童心,說明師生的距離遠了。
已經做上父母,但已失去耐心的教師,不愛學生的缺點,預示教育的真諦沒了。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仁。從“人”到“仁”,是一個道德自我修煉的過程。
希望我們的教師不止停留在“人”的本性層面,更需要上升到“仁”的德性高度。
“愛生如子、與生為友、伴生共學”,不是簡單的三個詞語,應成為天下所有教師的共勉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