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其實是作家的真實愛情故事。在這里,你可以拜訪故事女主角綠蒂的原型——夏洛特的故居,也許你會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
——呵,這就是綠蒂的家
兩百多年來,德國詩人歌德的名言:哪個青年男子不鐘情,哪個妙齡少女不懷春。一直為全世界的青年男女們所傳誦。這句美麗的愛情詩句,就出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最初出版于1774年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大文豪歌德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在巨作《浮士德》出版以前的時間里,歌德的名字也總是和《少年維特之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的篇幅不長,情節也并不復雜曲折,主要人物更是只有維特和綠蒂兩個人。小說采用的是在德國文學中具有開創性的書信體的書寫形式。作品描寫了少年維特初戀即是失戀的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用書信的書寫方式,抒情和議論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用主人翁維特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包括情感的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小說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于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十八世紀德國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評,熱情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從而使得小說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小說出版后,立即暢銷德國,并被翻譯成為多種文字,風行歐洲各國,維特所到之處,每每掀起了一股股“維特熱”。
從小說的情節上來看,《維特》一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自傳性的:歌德大學畢業后,遵從父命來到了距法蘭克福60公里遠的韋茨拉爾(Wetzlar),在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姑娘夏洛特·布夫,并愛上了她。但夏洛特當時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律師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于是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離開了維茨拉爾。之后,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這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小說中“綠蒂”的形象之中。用歌德自己的話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并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維特自殺了,歌德復活了,一代文豪從此崛起。
維茨拉爾距離我住的小城威爾堡只有不到20公里的路程,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座“大”城市,一條美麗的蘭河,把維茨拉爾和威爾堡聯系在了一起。無數次去過維茨拉爾,也常流連于蘭河畔,卻不曾想到,這里居然是維特的“故鄉”,而在維茨拉爾的教堂旁,更有著緑蒂的“故居”。撇開時間的束縛,我忽然感覺到我和大文豪歌德是如此的近距離。于是,不由得走進去探訪一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瑪。
(藝游味境-書香云舍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