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照進現實》
* 為未來增加不確定性的還有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這項技術能在真實視野中疊加逼真的虛擬影像,因此被認為是VR的下一階段。
* VR今后可以運用在游戲、電影、社交等等方面,最可怕的是,可能占據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切。
* “大腦神經具有可塑性,毫無疑問,近眼立體3D系統(如Rift)有可能改變人的神經系統。”
* “如果有人用VR來實施酷刑怎么辦?總得有人來討論這些事情。”米蘭達說。ISIS通過社交網絡傳播公開斬首的視頻已經夠令人不能忍受的了。
《Facebook的創新力已超越Google》
【原因】
* 當一個公司變大,層級變多,它很難產生有效的創新。Google和Facebook在解決這種窘境時選擇了兩種不同的路徑,前者偏向于依賴一個全能實驗室,它的創造力可能不亞于當年的貝爾實驗室;而后者則更腳踏實地,圍繞現有業務布局,著眼于實際運營,收購那些看起來對整體戰略有幫助的公司。
* 也許這就是富有激情和沖動精神的年輕人的優勢,它彌補了成熟大公司的規規矩矩。
* 就像愛迪生并不是那個真正發明燈泡的人,但他通過企業家精神和商業上的運作達到了成功,一項技術要跨越鴻溝、到達市場,并不是只有酷就行。
《要留神人工智能,更要留神技術帶來的不平等》——霍金
* “媒體經常錯誤地解讀我說的話。人工智能真正的風險不在于它是否邪惡,而在于它的能力。超級智慧的人工智能可以出色地完成一些目標,如果這些目標與我們的利益不一致,我們就麻煩了。即使惡意地踩死了幾只螞蟻,那也沒多大關系。但如果你負責一個水電項目,一個蟻丘將被沖毀,那對螞蟻來說就是滅頂之災。很明顯,一種生物變得比它的祖先更聰明是可能的。我們人類就比祖先類人猿聰明,愛因斯坦也比他父母聰明。
“如果機器能夠生產我們需要的一切,結果將取決于財富是如何分配的。如果機器生產的財富得以共享,每個人都能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如果機器產生的財富無法共享,技術將擴大貧富差距。而到目前為止,這一趨勢似乎是朝著后者前進:技術加速了不平等。”
《經濟學人》2015.10.10
* 偶然間讓一個物種滅絕通常會引發眾怒,但如果這個物種是惡性瘧原蟲,這種罪惡則能被寬恕。惡性瘧原蟲和其他4種同源微生物一年能造成45萬死亡病例,并摧毀上百萬感染病人的生活。蓋茨基金會估計,根除瘧疾將在2040年前給全球帶來20萬億美元的收益。人類與疾病之間是一場致命而永不停歇的戰爭,如今最大的受害者是全球最窮困的人民。但是戰勝最險惡“殺手”的勝利已近在咫尺。
《TPP,總體來說不是壞事》
【成員】
* TPP談判始于2010年3月,除了最初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美國也參與其中并取得了主導地位,隨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越南、秘魯、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參與。
【內容】
* TPP談判由兩大類內容構成:一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如某類商品進口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
【形成原因】
* 2003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哈回合談判由于各個成員國在農業問題上談不攏被無限期擱置了,到現在也沒有重啟的跡象—這也是現在大家很少聽媒體提到WTO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WTO各個成員國為了自己貿易方便展開了各種區域性貿易協定的談判。
【對中國】
* 很可能中國加入TPP的過程類似于加入WTO的過程,諸多辛苦,但是這種來自外部的壓力將倒逼中國整個經濟結構的改革。
《美的牌機器人誕生記》
【背景】
* 在立項進入機器人領域前,美的集團做了一個萬名工人機器人密度需求測算,未來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總需求可能達到126萬至339萬臺,市場容量在千億元規模。
* 2014年,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30臺,遠低于韓國的437臺、日本的323臺、德國的282臺,剛超過國際平均水平55臺的二分之一。因機器人低使用密度、高人力成本、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中國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 隨著產業升級的到來、人口結構的變化等,原本最有競爭力的低人工成本優勢正在失去。產品精細化生產與服務能力需求的提升,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工成本隨之大幅提升。
【過程】
* 起初進展并不順利,因為安川公司本身在中國就有分公司;
* 但安川公司在中國業務開展并不順利,比如安川公司在中國市場推出下肢康復等服務機器人,由于全進口的價格瓶頸、中國市場策略、代理商選擇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市場推廣并不十分順利,安川公司也在尋求更好的合作伙伴來解決這個問題。
* 最初的合作意向并沒有將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分開來談,而是以合資公司的模式來談的。這里實際上存在一個利益兼顧的問題—誰來控股這家合資公司?潛臺詞是,誰來主導合資公司?
* 基于分析,美的團隊認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安川在市場拓展與技術方面更具優勢。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對美的更具戰略意義。
【思考】
* 企業做出決策之前,尤其是對企業戰略會有重大影響的決定之前,應該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各個方面的信息,包括不同國家政策,而不是拍腦袋;
* 競爭和合作總是相對的,合作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差異化,從而取得突破;
* 國家鼓勵機器人行業發展,因此很多小企業依靠國家補貼度日,而忘了在創新上下功夫,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浪費資源且沒有未來的。
《無印良品狀態火熱》
* 引導出一種文化,是真正的競爭力。換句話說,每一個公司的火爆,都是背后的文化所推動的。
* 中國的關稅實際上是對普通百姓施加的強制的隱形的壓力,同時使得國外產品在中國價格昂貴,引起巨大的無謂損失。
《別再談團購,談談O2O》——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
【原因】
* 投資市場趨于冷淡,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開始對O2O業務保持警惕,美團融資期望從20億降低到8億,從國外資本轉向國內資本。
* 燒錢太嚴重,資金流轉不足,虧損嚴重。
* 團購等O2O企業雖然越來越少,但是活下來的都拼盡全力,阿里巴巴、百度都投入大量資金以爭取市場份額,這些對于美團和大眾點評也是挑戰。
【益處】
* 公司合并,可以加強管理,減少員工,同時資源整合,減少其他成本;
* 美團業務的覆蓋面太廣,每個部分都有強大的對手,自己也打不過來,合并或許可以對一些業務進行整合;
【壞處】
* 兩家公司雖都是團購,但是很多業務差別較大,公司運營也不相同,如何能夠完美整合值得商榷;
* 如果兩家公司合并后依舊各自為政,公司重大決策時如果涉及到其中某一家公司的利益,是否能夠和平解決也是問題;
【思考】
* 燒錢的公司數不勝數,但似乎大都在O2O行業,希望在生活中粘住用戶,花錢買朋友,也算是一個基本的選擇;
* 之前資本市場的火熱,對于創業者來說必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于整個資本市場來說,并非全是益處,數億的資金隨便揮霍,讓人不免擔心這個泡沫有多大。如今冷靜下來的資本市場,到讓人覺得安心;
* 當所有人都在吹噓自己的公司是著眼于未來的收益時,應該要警惕;
* 公司合并并非簡單的事情,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比如合并后高管層如何設置、業務如何整合、資源如何整合、兩公司到底整合到什么程度?各自為政還是完全融合、還是中間?同時,公司合并解決的只是短期的問題,并非今朝一整合就高枕無憂,未來的發展才是長遠之計;
* 創業并不是哪里熱去哪里,需要智慧去思考。
《也許你需要點風險才好》
* 最近15年,在那些競爭產業領域,公司人靠有一定頻率的更換工作所達到的收入增長幅度,超過在一家公司一直努力工作獲得內生式工資增長幅度,這一概率是很大的。
* 在作者的統計中,真正工資增長幅度最大的人群,他們更換工作的頻率一般是4年。
* 產生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產業采用新工作方式對效率的提高和新投資造成人力成本的提高幅度要比企業利潤的提高幅度快得多。
* 在換工作前很多人會想的問題:如果在新工作崗位干不下去或者新公司倒閉,那么新工作增加的收入能抵消失業時減少的收入嗎?在中國那些超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傾向于“是”,而在經濟整體活力偏弱的城市答案則更傾向于“不”。
《九個建議幫助公司人建立職場個人品牌》
【為什么】
* 積累行業相關的人脈;
* 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建立行業的信任度;
* 提升能力和經驗:和關注者的討論和互動;
* 綜合能力的提升:信息收集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等;
【怎么做】
* 行業間的差別是不大的,無論你身處熱門行業還是冷門行業,只要你的觀點獨特、理解深刻、有創造力,能給別人帶來有效信息,就有可能成為別人認可的“行家”。
* 比起行業差異,職業間的差異或許更值得探討。
* 你的興趣和知識面、審美和趣味、是否有創造力、做事風格等等都可能成為你個人品牌的一部分。
* 建立個人品牌這件事是有風險的,發展到公司【中層】之后,因為工作內容涉及到組織運行、公司策略、人員管理,這使得公司人的視野會更廣闊,對于行業內的積累也已豐富,并開始接觸到很多跨行業的知識,這些經驗和眼界更能使公司人得到其他人的信服和認可。
* 職場新人可以先在公司內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你的做事態度、個性、能力、創造力等。
* 把內容放在效率更高的平臺。
* 要清楚自己的受眾是誰?你要向他們傳達哪些信息?如何體現你的差異化?
* 別占用了你的工作時間。
* 如果還在職場,要知道哪些不能說。
* 職業品牌對發展有利,但也不是萬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