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出現是為了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所想的解決方案并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通常我們稱為“偽命題”。關于偽命題這個話題,我想大家肯定都有所耳聞,就在15年O2O爆炸式增長,資本像發了瘋一樣的砸錢之后,對于O2O究竟是不是偽命題的爭論也是炒的很熱。
很多產品設計者在初期的時候都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上去非常完美的方案和自己都能說得過去的道理。就像在辯論學中有一種情況叫做詭辯,而詭辯是一門特殊的狡辯技術。為達到某種目的,外表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事實或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事實與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論。
當我們的大腦沉浸在我們自己賦予這個產品無比美好的愿景時,我們的判斷力將會有所下降,甚至產品能解決的問題都將被未來的愿景所覆蓋?,F在很多產品設計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這個產品能方便用戶做什么什么事;能給用戶帶來什么什么便捷。而這些很可能都是偽命題。
今年過年,我堂弟的手機上下載了一個搶紅包的軟件,確實來說,還挺好用,不過就在大年三十那天他就不用了。我好奇的問他為什么。他告訴我,搶紅包本來就就是一種游戲,在里面真正用手槍才能找到樂趣,自己用軟件,每次都搶到,就不好玩了。
搶紅包軟件的設計者確實抓住了大家想搶到紅包的愿望,但是卻忘了,大家搶來搶去,是想圖個好彩頭,想圖個新年鴻運,圖個在紅包游戲里面的一種參與感。而并不是為了幾分,幾毛錢而去搶來搶。
而產品的出發點卻沒有太大的錯誤,讓每一個沒空搶紅包的人搶到紅包,不漏下一個紅包。方便了上班族的用戶,也節約了用戶的精力成本,不用打開手機就搶到了紅包。但這樣的產品設計,在設計的時候,就違背了產品設計的原則,并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也沒有提升用戶的幸福指數。
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是基于用戶的偽需求來設計的,由于偽需求的存在,導致了產品設計的目的發生了錯誤。原因是在分析用戶心理深度不夠層次上。
14年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公司,做摩托車交友的。老總也信誓旦旦的跟我說了一下市場規模,盈利模式,甚至達到了一年1個億的盈利水平,堪稱牛逼。我這里簡單給大家列一個框圖,來分析下這個產品的組成部分。
想必大家已經看到這個構成,當時他們團隊也是初期創業者,和我聊聊一些關于這方面的構想,具體的執行方案并沒有和我想說,我也是根據他說的一些情況列出這個框圖。這個產品框架看上去毫無破綻,就是個完整APP框架。但仔細分析下去,我們就會發現,他只是一個整合型入口。
我們來看這個框圖的三個功能:
社交功能,在社交行業里面有微信、QQ、陌陌這些巨頭撐著;
地圖功能:高德地圖持續為您導航
交易功能:淘寶等平臺可以完成
那么整個APP并沒有開發什么新的功能,只是把幾家功能整合在一起,然后添加一個標簽,成為了摩托車愛好者的聚集地。換個思路,一個摩托車貼吧能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呢?可以發帖,聊天,還可以發送淘寶鏈接,并且還能百度地圖。
而整個APP卻沒有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點點問題,只是把各方面的東西整合在一起,并且提供一個整體入口而已。用戶如果想使用這個產品,需要下載,注冊,登錄,綁定銀行卡等多個步驟才能使用到一個集成化功能,如果加入一個愛好者的微信群里面的依然可以完成同樣的功能,甚至更省力,方便使用,付出的精力成本更低。
產品設計初衷一定要解決用戶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只有解決了問題的產品才可以說是一個好的產品。作的為一個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中突出解決這個問題才是。
每一項產品的出現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制造麻煩。如果不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那么就解決用戶的時間問題。簡化操作流程,然后用戶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達到目的。
但凡能夠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的產品,或多或少的解決了我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