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問我,什么是告別?我想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
如若直白地告訴他,告別就是分開時打招呼,只會讓他沉浸在悲傷里。隱晦地回答,他又一頭霧水,刨根問底。
經過我的一番解釋,兒子明白了告別,就是——他告訴伏辰玉再過四天就回唐山市了,而伏辰玉告訴他再過一個月就要回西安老家了。
“媽媽,西安比唐山市還遠嗎?”
“遠太多了,坐車要好幾天?”
“好幾天是幾天?”
“可能兩三天吧?”
“那就是五天吧?”兒子掰著手指頭,緊張而認真地計算著。
……
“我不要和伏辰玉分開,媽媽,我感覺我的心在流淚。”
兒子的告別,惹的我一身傷感。古今唯有告別的詩詞最多,最憂心,寫不盡,身處告別之中的人心里都是細雨綿綿的情景,我很不喜歡。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雖未著一個泣字、一個淚字,催的人心不禁下起細雨來。還是比較喜歡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是分別,但多少給了我們一些慰藉,想著頭頂同一輪明月和紅日,還不算最壞的事情,只要各自安好,便是最好。
我不喜歡“告別”二字,字里字外唯有別而已,太傷感。誰敢說別后再無重逢?誰又敢說分別不是為了去趕赴另一場邂逅?這讓我想起了風,風把樹葉吹離了大樹,把紅花刮下了花托,把風箏拽離了孩童的小手兒,樹葉落在土地上、紅花跳進了清澈的小溪里,風箏自由地擁抱著天空,或者,他們還有其他奇遇或坎坷,可這何嘗不是在演繹著另一場相逢。
有別就有逢,苦中摻著甜,這多像摻了糖的咖啡,對,咖啡味兒的風。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每當我憤憤不平、憂心忡忡,強求一些人事時,這些勸誡使我內心淡然、透徹好多。告別亦是如此,緣起緣滅,風來風又去,任它去吧。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曾經,我時常陷入李商隱描述的悲傷中。那時,我把兩歲的兒子托付給家鄉的父母,實在太想念,失魂落魄,只要節假日就跑去看他,就連只能和兒子聚上一天的清明節也不放過,連夜坐車只盼著天一亮就能看見兒子,長路漫漫,真是煎熬,充滿了興奮又起伏著離別的憂愁不安。臨走時,又不敢和兒子告別,俯低身子偷偷從玻璃窗看著兒子的小小身影,然后不得不流淚離開,就這么告別。離別前夕最是惶恐,不敢上床,唯恐一覺醒來,睜眼就是離別。想睡也睡不著,一人偷偷溜達到客廳,黑洞洞的,悄悄獨坐沙發上,不知該干點啥,腦子里全是明天就要離開兒子、離開父母、離開家鄉的憂慮和悲傷。眼看著時間一秒一分地過去,自己對此無能為力,心急火燎,于是就會癡想,要是時間像口香糖一樣,需要的話,可以拉長,需要的話可以凝固在一點,一晚可以變成一年、兩年或更久,或者永遠停留在這一刻,那該多好,越想心越虛,時間依然過得飛快。沒想到這么過分強求、無規律的相聚告別,卻是最消耗元氣的,兒子剛剛安撫好的小情緒因為突然相聚過分開心,又因為快速分離又跌入谷底,大人也被折磨地魂不守舍。這讓我忽然明白,不當的相聚反而會徒增離別的煩憂,不如順其自然地別和逢,反而會讓人學會淡然告別,全身心投入到憧憬再次相遇的美好。
是啊,我不敢提沉重的、黑色的離別,我也說不出非常超然的話,比如有生就有死,生離死別人生常事、生若寄死如歸,過分勸誡他人不要傷心、不要哭泣、不要失魂落魄,只是想讓人苦樂、憂歡隨心,但不要強求,學會珍藏、享受、追憶告別。
年齡增長、閱歷漸豐,“告別”的味道在我心中好像已不似從前,就像我品讀《道德經》一樣,經歷了高中、大學、成家后三次,才多少看明白些,明白萬事都是一體兩面,告別亦如此,何不像玩撲克牌游戲一樣,將“別”翻過去,你就知背后是“逢”,不管機緣在哪兒,像老子那樣不爭、利而不害,也許會有更加不一樣的人生。
讓我們感恩每一場生的別離和重逢,銘記、懷想每一場再無法碰撞的相聚。
咖啡味兒的風,誰又能說出它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