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讀書寫字是一件很糾結的事,就仿佛患了強迫癥,或者吸食大麻的癮君子,一旦翻開書本,提筆寫字,便有剎不住車的感覺。
威海綠島賓館,如今更名為中原油田威海培訓中心,8號貴賓樓8106房間,便是我在威海講學的棲身之地。
進了房間,右手是衣櫥,一面穿衣鏡,再往里進便是衛生間。內間是臥房,雙人大床,床前有立式臺燈,櫥柜上有液晶電視,不過來了三天,我還沒有發揮它的使用功能。櫥柜旁是梳妝臺,于我也是無用的擺設。除了臺燈,臥房中再無照明,房間光線陰暗,照不見書上字跡,于是奇葩了,我得把椅子搬到衛生間外的走廊里讀書,或者寫字,那里有明亮燈光。
孔子一生,都是在恥辱與悲苦中度過的。命運的摧折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打垮人,摧毀人,另一種是煅打人,造就人。孔子,無疑屬于后者。作家宮璽在《人生小品》中寫到,人在老年時遭受悲苦是不幸的,這個道理人人懂得,而人在少年時不遭受悲苦也是不幸的,這個道理卻很少有人悟透。如今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吃苦,衣要華麗,飯要香甜,受外人一點委屈恨不能拔刀相向,把孩子養成蜜罐里的蒼蠅,受不得一點風雨。早知道,孩子不是王子公主,做父母今日百般嬌慣寵愛,將來一日走上社會,哪個會把你當做王子公主,社會必然會用更加殘酷無情的方式,加倍給他痛苦打擊。這時的孩子,要么被煅打成才,要么被毀于一旦。
童年喪父,被逐出家門。少年喪母,又被當權階層所不容。青年入仕,當了芝麻大點的小吏,說好聽點是官,其實就是貴族的家臣而已。一個四處碰壁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懷揣夢想死不回頭的頑固派,以一人之力螳臂當車雄心勃勃要改良社會,孔子的失敗是必然的。
是追求生前富貴,還是追求身后美名,這是個現實問題。孔子教育弟子要“識時務”,他卻是最不識時務的人,不向現實妥協,不向世俗低頭,地位富貴在眼前,但以犧牲信仰為代價,是斷斷不可為的。
孔子和孟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少年時在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孔子的母親顏征在,一個獨身女子養活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有殘疾。孔子小時候也是住在墳場附近,所以學人家辦喪事的禮儀講究,拿泥土捏一些祭祀物品,帶領一幫小伙伴像模像樣地學大人操持葬禮。他母親不像孟子的母親,因為生活所迫,顏征在根本沒有精力去教育孔子,也沒有能力幾次搬家,孔子的少年早期教育完全是野孩子的放養模式。
單親家庭,教育缺失,放養模式,按照這個邏輯造就的孩子可能是個廢物,也可能是個強人。我想,少年孔子甚至是連書都沒有條件讀的,因為木櫝竹簡制成的書籍,在奴隸社會是昂貴稀缺的奢侈品,以孔子的家境條件絕無可能獲得。正是因為少年時的奇缺,也造就了孔子的愛書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