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母親的嘴角又開始“上火”了。
我早習以為常,因為她每次從老家回來都這樣,除了嘴角發炎,還渾身無力,好幾天才緩過來。
“故鄉”對很多人而言意味著落葉歸根,意味著踏實和安心,但對母親而言,卻只有不好的回憶,那里的山山水水給到母親的不是親切,而是憂傷。
只不過憂傷過于久遠,似乎早已忘記,但潛意識的記憶卻無法磨滅,身體更是記得這一切,用“鬧心上火”這樣的形式表達,也算合情合理了。
曾經的我也是如此。
只要壓力大骶髂關節就開始疼,壓力太大就會讓我躺倒,一般4、5天即可恢復,4、5天中,我只能看著天花板,除了翻身什么都做不了。于是,那幾天我不得不思考疼痛的意義。
如今我幾乎不再犯病,是因為我已不需要關節替我說話了。
是這樣的,身體的語言正在提示你:是時候需要反思、需要探索、需要改變了。
如同當下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也在提示人類,是時候自我檢討了。
這樣的“癥狀”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輕重緩急的不同,也許你并沒在意,僅僅把它當做了生理疾病。
關于這病,心理學給取了個名字叫“軀體化”,意思是心理問題由身體來表達,的確十分形象。
而軀體化的表達,我見過無數。
以前來找我的孩子,除了網癮叛逆等行為問題,最多的就是腹痛、厭食、嘔吐。
特別是“腹痛”,比比皆是,去醫院啥也查不出來。還有的更霸道,不上學不疼,一到校門口就疼,是真疼而不是裝的,孩子絕不知道自己這是怎么了,直到休學幾天才慢慢復原。
就好像孩子一吃飯就吐,直到媽媽不再逼他吃啥,不再規定他應該吃啥不應該吃啥。
不難看出,嘔吐代表對控制的反抗,腹疼代表對壓力的厭惡。
一些身體語言特別逼真,用語言描述絕不這么清晰。
有個男性來訪受不了老婆的嘮叨,那種受不了不是你想的那樣,是緊箍咒對孫悟空而言的那樣。于是,他短暫性“失聰”了,以至于我們無法交談。
有個來訪口無遮攔,心善嘴狠,每句話都像把刀子,刺得家人生疼,他下班回家老婆孩子躲都躲不及。于是在某段時期嗓子發炎,不能發聲,身體提示他,是時候收斂一下口無遮攔了,是時候回收一下攻擊性和控制欲了。?
還有個來訪早年多次看到父母做愛場景,這讓她覺得惡心,直到現在一談到性愛她還會拼命揉眼睛,有段日子和老公親熱后都睜不開眼,她說“就像一萬粒沙子在我眼睛里跳舞”。
“眼不見心不煩”或許就是如此吧!只是即便眼不見,心也會煩,隔離是暫時的,因為有太多羞恥和罪惡感無處釋放。
我見過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
有人一年內骨折了3次,你說,他難道還不停下追逐的腳步嗎
有人逢年過節就臥病在床,那是她回老家的日子
有人母親去世當天,鎖骨摔斷了
有人一戀愛就渾身起疹子
還有人一考公務員就遭遇剮蹭事故,連續幾年
……
以上我都不用過多解釋,你也一定清楚,他們的身體在訴說什么,語言在身體面前,很蒼白。
依據我的經驗,胃病幾乎與“愛的缺失”等同。
因為它與“吃”息息相關,而“吃”是人最原初的愛,與母親的乳房深度鏈接。吃的如何,意味著愛的各個方面。
而由此引發的腹脹、腹瀉、嘔吐、絞痛等癥狀,都在形象表達壓抑、反抗、突破,以及孤單、憋屈、憤怒等情緒。
而皮膚問題往往意味著“關系問題”。
皮膚是身體與外界所有關系的屏障。濃度過高、距離太近,意味著突破了這道屏障,因此那個來訪朋友用起疹子的方式來拒絕愛戀。
關節問題往往意味著“個性強硬”。
太要強,太愛面子,對自己太苛刻,要求太完美,只有骨折與炎癥讓你停下來。
當然,還有些軀體化十分隱晦,特別是內科病,需要探索很久才能同潛意識掛上鉤,可喜的是,一旦掛上鉤,癥狀就緩解。
補充一點:同樣的癥狀,對不同的人含義也不同,比如嘔吐對一些人意味著壓抑,另一些人則意味著憤怒,還有人意味著羞愧。
動力學把軀體化看作防御,而我更喜歡看作一種自我保護。
身體不會騙人,它就是潛意識的代言人,它在替你承擔苦痛,替你保護自己。
那為何要讓身體來代言呢,為何用如此痛苦的方式自我保護呢?
第一,因為它好用
使用身體最直接、最便利、最快速、最可控。
孩子若向母親傾訴,想讓媽媽別這樣對待自己,并得到媽媽的認同,是異常艱難的,還容易被扣上“不孝”、“不懂感恩”的帽子。
怎么辦呢,身體立馬實施,只需要把食物吐出來即可,只需要讓肚子疼起來即可,馬上就被媽媽關注并停止控制,效果立竿見影。
簡單粗暴直接,就是你使用身體最大的理由。
第二,因為不可說
要嘛沒途徑表達,認為沒人在意你這點破事,便無人可說;要嘛羞于啟齒,如此難堪齷齪的事怎么好意思說呢,你只能憋著。
那些在綜藝節目上暴露給天下的人,很難有什么軀體化。并不是每個人都愿做你的樹洞,一般人都過不了外部評價這一關。
于是,身體就充當了你的樹洞,你的咨詢師,只不過它只是替你表達,并不會給你修復。
壓抑,是你使用身體的第二個理由。
第三,你意識上并不知道
多數人不認為這與心理有毛關系,只知道到處求醫問藥,根本不考慮關系出了什么問題,更不去想內心已瀕臨崩潰。
奇怪的是,只要去醫院就會好一點,我來告訴你,“療程”、“檢查”、“診斷”這些東西本身就是某種確認,來給你的痛苦命名,畢竟知自己是頸椎病比什么都不知道踏實很多。
況且“醫院”這個地地點、“醫生”這個人本身就有積極暗示的療愈作用。
然而,真正的療愈需要看見癥狀背后的潛意識,而非身體本身,若不斬草除根,它一定會轉移,我曾有個來訪渾身上下都疼了個遍。
無知,是你使用身體的第三個理由。
第四,習慣了
生命早期你已運用自如,非常嫻熟了。就像我那個來訪讓眼睛看不到父母做愛一樣。
多子女家庭一個孩子成績好,另一個孩子則乖巧懂事,第三個孩子就會調皮搗蛋,第四個沒招了,就會頻頻生病。孩子們都在用區別于他人的方式吸引關注,搶奪那一點可憐的愛。
事實證明,第四個孩子效果最好,但,你難道不覺得悲涼么。
有位來訪說:“我記得最溫暖的時候,就是我病了的時候,我也會看到2個姐姐羨慕的眼神”,聽到這我的心就疼了下,我也在用身體感受身體。
把自己身體搞得一團糟,依舊是如今獲得愛的習慣,熟悉的方式是你使用身體表達的第四個理由。
身體究竟在表達什么呢?
前面我已說了些,再簡單歸下類:
第一種,沖突的妥協
覺得“應該做”但內心“不愿做”,沖突就產生了。比如要進步、晉職稱、升遷、考試、學習等,只有這樣才有價值,但你真的很討厭做這些事。
于是你病了,嚴重失眠、厭食、渾身無力、高燒不退、哈欠連連,甚至骨折。
堅強如你,連休息都必須有如此充分的理由。
生病,就是兩股力量相互妥協的產物。最終既讓你的頹廢有了面子,也讓你開始了休息,一舉兩得。
第二種,關系里的空間被壓縮
在一段關系中,你特憋屈、難受,也沒有喘息的空間,身體就會替你發聲,比如胸悶、腹脹、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第三種,視線的轉移
“如果讓我覺得活著極度空虛,還不如讓我把時間用來治病呢”曾有位來訪一語道破天機,當一種心理之痛無法承受時,牙疼就是最好的轉移,轉移那些淹沒般的體驗。
第四種,壓抑的累積
但凡身體開始代言,說明你的自我功能超負荷運轉很久了,已開始失效了。
這些負荷絕不是上個月,而是年復一年的累積,只不過在上個月爆發了而已。
記住,一周牙齒掉光,一夜之間白頭,絕不是危言聳聽,或許就發生在你身邊。
倘若身體正在遭受苦難,接下來你該做些什么呢?
第一,高度關注它
安靜下來,一個人,放松,用你的意識你的心,去到身體的那個部位,去體驗這些疼痛或酸脹,去聆聽它、感受它。
多體驗幾回、十幾回、幾十回,每一回都展開聯想。
思索上次疼的時候,去年疼的時候,甚至小時候疼的時候,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帶給你的任何感受。
第二,心靈書寫
真的非常好用,在腦子琢磨和寫下來完全是2種不同體驗,后者會讓你有更多掌控感。
統統寫下來,能寫多少寫多少,別在意字跡是否工整,語句是否通順,去他的評判!
看著這些字,大聲讀出來,或哭喊出來,那就是你最真實的情感,你和內心相遇了,你與曾經的自己重逢了。你們相互擁抱,相互慰籍,互相溫暖。
第三,表達感謝
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若沒有身體替你發聲,也許你早已分裂。
把手心捂熱,放在身體疼痛的部位,發自內心的對它說一聲:“感謝有你護著我,感謝你的陪伴,跟著我你受苦了,謝謝”。
第四,深度探索
接下來,往更深處探索自己怎么了、關系怎么了、模式怎么了,潛意識的沖突究竟是什么。
探索當然是漫長的,卻相當值得,因為你余生不想活的那么茍且對吧,也想讓你的身體更舒展一些對吧。
是的,你身體的警報該解除了。
(作者公號:冰千里(@bingianli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