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隊長》不是《美國隊長》,雖然我自己真的很容易弄錯,但在確定《神奇隊長》就是《神奇隊長》,《美國隊長》就是《美國隊長》后,我還是看完了《神奇隊長》。
你那么調皮,你家人知道嗎?嘻嘻哈哈!
如果"有趣""深刻"等詞都太過敷衍的話,于我的感受便是以下內容。
當這一家生活在森林里的人,用他們獨特的生活開啟電影時。
真讓人羨慕,我覺得至少自己以前也會想過與自己所愛之人去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過著像他們這樣的日子,自給自足,又不失平靜、深刻而又有內涵,他們會認認真真的看書,一家人圍繞在一起還會來個小型的音樂會,關于生存與知識之間一切看起來那么完美。
當然,你會和我一樣疑問,一直都是爸爸在陪伴,爸爸在主導這樣的教育模式,那媽媽呢?媽媽也認同嗎?媽媽也同意孩子們遠離都市的生活在叢林中自由學習嗎?那他們怎么和現實的融合?為什么媽媽會從這樣的家庭中消失了?
詩和遠方確實讓人向往,但一旦到了自己身上,估計你還是會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未來和錢的。
果然矛盾出現了,媽媽因為極度的產后抑郁,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實作為母親,我也深刻能理解她在產后的種種不安,父親過多的是考慮實際讓全家人過一種自由的、深刻的生活,她卻開始擔憂起孩子們的未來來,看我的孩子是多么優秀,他們會7國語言,知識的學習可以說是上乘,她協助她的長子向哈佛、耶魯等名校進行申請,她意識到孩子們應該有更好的未來,而不是空有一身強壯的身體與豐富的知識,卻與社會完全隔絕。
如果影片中的爸爸早點認識到這點的話,或許一切都會不同,但爸爸卻固執的認為自己以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子女才是最優秀的。
這便讓我想起了不久前看過的一篇關于王財貴國學經典學校的報道,年輕的父母也是想讓自己的子女學成才,然后讓他脫離了現實社會,只身前往國學學堂,一心只讀圣賢書,結果,到了后來他因為和現有體制脫離太久,上學己錯過年齡,想習一技之長年齡又太大,感嘆自己枉然有了滿腔詩書。
是呀,作為父母都怕自己的子女感染這個社會不知感恩、不夠深刻、隨意消費,或者說哪個父母不渴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至少比自己優秀,所以當有一種模式、一種向往時,自己便欣然全然未從仔細出于孩子的角度好好考慮,而是自己主觀為主。
當然,電影中的爸爸還是成功的。
因為,他真的很愛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也真的很愛他,因為起碼他在意識到自己錯了后,能完全的站在為自己孩子好的立場全面考慮問題,而不是任由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而想當然,承認錯誤也需要勇氣的,特別在那些愛與崇拜和信任自己的人前。
就在感嘆他的妻子居然以割腕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責怪他沒錢也不能讓小孩去偷盜的時候,就在你就是覺得,這樣教出來的孩子真的有點像"怪物",還不如表兄們一幅茫然樣在餐桌上打游戲,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消遣。
但你又會想如果能從這中間找到一種中立的辦法便好了。
最終,當爸爸選擇妥協時,他只身一人離開了,他傷心欲絕。
愛又來了。
孩子們居然藏在車廂內,一路追隨,并將用愛來拯救爸爸和媽媽。
真讓人感動。
基于愛,對于孩子的教育而言我們不是要不管不問,不是偏執,而是盡己之所能改變自己,并把最好的也給他們。
我還是會選擇陪孩子讀書、玩耍,并盡自己之所讓他快樂成長,因為愛。
日子變得簡單起來,每天準備早餐,等待校車,陽光灑下來,一切都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