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克服寫作障礙——方法1
好了,你決定坐下來,開始寫作,打開文檔,然后……你的腦子變得一片空白。
此時怎么辦?
如果你正在寫虛構類作品,那么問問自己,“假如某某(即故事中的人物)‘發現家里有一扇神秘的門’,‘發現家族的駭人秘密’,或者‘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椅子被狗撓壞了’,他們會做什么?”
具體問題是什么無關緊要。有時候問題越傻,效果越好。
這些問題會引導你去想象人物的行為——運氣好的話,能給故事情節添磚加瓦,讓寫作根本停不下來;最不濟也能聊以自娛。
這里要說的理念是,在行動中審視人物,如此一來,他們余下的故事就再次流暢起來了。
如果你寫的是非虛構類作品,那么想想“關于某事(即作品主題),我被問到過的最傻/最有意思/最奇怪的問題是什么?”
寫下這個問題,描述當時的情形如何,這個問題為什么傻/有意思/奇怪,你是怎么回答的,以及其他人能從中學到什么。
做一些筆記,說明這個問題與作品中其他內容的關聯,如果那讓你立刻想到了在其他章節中如何談及這一問題,就馬上寫出來吧!
突破文思枯竭的困境,就像處理一項看似艱巨的任務——要把任務分解成許多個可應對的小目標,從容易的部分著手,快速取得成果。
所以,你需要思考一些東西,寫一些東西。而所思所寫的那些,不是關鍵的、宏大的,也不是“重要得不容有失的”,而僅僅是易于想象的。
下次寫作停滯不前時,試試這個辦法,看看會不會有歡樂或奇跡發生!
40. 克服寫作障礙——方法2
如果你坐下來寫作時,腦子立刻一片空白,就是想不出一個詞,這并不意味著你“沒希望當作家”。不要胡思亂想了,事情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個中原因在于,關于接下來要寫的部分,你知道的還不夠多。
好好想想。
如果寫的是非虛構類作品,不能用語言解釋清楚的,就是自己對“是什么/怎么做”知道得還不夠清楚,所以沒法跟別人解釋。
因此,與其枯坐案前,痛恨自己沒完成寫作任務,不如起來實踐一下你要解釋的內容。用心去做,每一步都記下筆記或打好腹稿,然后回頭繼續寫作卡殼的那部分。
如果寫的是虛構類作品,遇到寫作障礙要么是因為情節主線不夠清晰(為什么書中要出現這個場景?對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要么是對人物性格把握不準(你知道當下場景中需要什么反應,但卻不知道人物會作何反應,或者不知道人物為何如此反應)。
如果不確定情節走向,就下功夫做筆記、想想所有的可能性——故事可以朝哪些方向發展以達到預期的結局?記下這些可能性,細細思考,有沒有一種比其他的更能引起共鳴?有沒有一種寫起來比別的更容易?如果有,就從它開始寫吧。
如果問題卡在人物的反應上,同樣的,別再坐在那兒埋怨自己了,起來翻翻背景資料,從中得出人物該如何反應,為什么如此反應,過去發生了什么讓他們做出這樣的反應。寫下你關于人物生平和反應的決定,很快你就會發現這樣做太有用了!
一旦開始做這方面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又能重新開始寫故事了,因為在你腦海中,上下文變得清晰了,對于接下來情節如何發展也沒有疑問了。
如果這個辦法讓你的作品方向或結構發生了改變,也不要驚訝——作品很可能會變得更好!
在觀察時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 它有什么特點?
2. 使我產生了哪些聯想?
3. 它的特征可以和什么作比較?
4. 使我有了怎樣的感受?
然后把觀察到的和聯想到的畫面記下來,文字可以簡明扼要些,但一定不要漏了能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特征。
經常寫一點觀察記錄,既鍛煉了觀察能力,又積累了寫作素材,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你會試一試嗎?不必每天都記,每個星期寫一段怎么樣?如能堅持下去,你將不會面對作文發愁,并且會使你的作文更具有感染力。
1. 編寫提綱是重要的;
2. 編寫提綱要具體;
3. 在提綱中要滲透作者的感情和態度;
4. 提綱要能反映一篇作文的結構。
在編寫提綱與動筆寫作這兩個環節中,再設計一個媒介環節,使提綱發揮它應有的框架作用,使寫作能循著更為具體的思路進行?
于是,我向學生們介紹了我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在編好提綱之后,動筆成文之前,我通常有一個打草稿的環節——通常是打一份很簡單的不成文的草稿。
我對學生們說:“面對提綱搭建起來的框架,我開始構思;構思時,我的頭腦中會出現一幅幅畫面,同時跳出一個個反映每幅畫面的詞語。于是,我就趕緊把這些詞語記在草稿紙上。然后,對這些記下來的詞語,再經過一次篩選,就成了寫作中可以采用的關鍵詞語了。這樣,提綱就為構思提供了方向,而草稿上記下的詞語也為作文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
這一過程就是:記下構思時閃現在頭腦中的詞語。
把提綱具體化了,有利于流暢地寫作;記下有關詞語,有利于語言的豐富;一個詞代表了一幅畫面,可以使作文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