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清明節前夕,我都會陪媽媽在鄉間馬路邊燒香點蠟,向安眠在千里之外的姥姥叨叨些我們在這邊甚好,望她在那邊也好之類的話語,跪地叩拜,聊表哀思,得以安慰。
今年,因為疫情和文明祭掃,媽媽決定不再明火祭拜了。但哀思卻不會因明火的熄滅而消失。那天,媽媽抱著姥姥的照片傷心落淚了很久。
第二天起床,她告訴我,晚上夢見姥姥張羅了一大桌子好吃的,血腸,豬肉燉粉條,粘豆包,土豆燉豆角和涼拌黃瓜,都是想念的味道……嗯,冬天和夏天的菜怎么都在一桌上了?
姥姥矮小微胖,一雙小腳,走起路來左右微晃。冬日的春節,六個兒女攜家帶口四代同堂二十幾口人。姥姥會提前一個月開始,每早出門去市場,在風雪中微晃著,拖著滑輪菜籃采買。積酸菜,包豆包,往地窖里屯菜,準備十余天一家人的熱鬧。廚房里她一邊忙碌,一邊嘮叨,當開始哼著二人轉小調時,那表示她已經忙著急了。
當架上桌板,床上地上擠擠挨挨坐滿人時,大盆小碟便會接次上桌,直至個人碗筷已無處可放,只得捧起為止。這時,姥姥才會笑盈盈坐定。捋捋掉落的額發,“快吃吧”,我們便開始品味每一道菜的滋味和幸福。
我沒告訴媽媽,我也很想念姥姥拿手菜的味道。那里有家的味道,團聚的味道,被愛包圍的味道。
疫情之下,隔離在家,卻給了我和老公時間和機會學習做菜。于是,我們搜羅著媽媽的獨門秘籍,參考著手機上的“下廚房”,試著用黃燜雞,糖醋排骨增強女兒的食欲。每日的夸獎成就了做飯的樂趣,累并快樂著。
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平白無奇,真正給全身心帶來的,其實是愿意辛苦付出的愛意,是被愛滋養的幸福。
親情如此,愛情亦然。
劉嘉玲在《大內密探零零發》里有句美妙絕倫的臺詞。無論周星馳多么落魄不得志,她都是一句:“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好不好?“
中國式的家庭生活觀念和夫妻恩愛五湖四海,千秋萬載,到最后也就是歸到這么一句平淡出溫暖的話。
所以,珍惜那個愿意為你辛苦忙碌的人,珍惜那各種各樣的味道,因為,酸甜苦辣咸,其實,都是被愛的,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