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部小說是毛姆以高更為原型,寫他一生的坎坷經歷,并用一向擅長的深刻筆觸描寫那些真實的,殘缺不全的,孤獨的靈魂。有人說因為這部極具魅力的小說,才創造了高更這個不朽的畫家,毫不為過。

“作家對那些吸引他的怪異性格本能地感到興趣,盡管他的道德觀不以為然,對此卻無能為力,直到習慣已成自然,他的感覺變得遲鈍以后,這種本能常常使他非常狼狽。他喜歡觀察這種多少使他感到驚異的邪惡人笥,自認這種觀察是為了滿足藝術的要求,但是他的真摯卻迫使他承認,他對于某些行為的反感遠不如對這些行為產生原因的好奇心那樣強烈。”

這是毛姆喜歡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的一種源動力。

人性總有兩面:光鮮的、人人羨慕的一面和隱晦的、孤獨自我的一面。可是人們總是傾向于無限擴展前者,以求獲得內心虛榮的滿足。在很多人的頭腦里,似乎得到大家的羨慕、崇拜勝過一切。毛姆愿意描寫人性中膚淺的一面。

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你想象隨便敲開巴黎市區的一扇門,就能找到這樣的人。到處都是為交際而設的無謂的宴席。“這些客人都身份非常高貴。太太們因為知道自己的氣派,所以并不太講究衣著,而且因為知道自己的地位,也不想去討人高興。男人們個個雍容華貴。”

那些富人們不停地處在設宴和赴宴的循環中,除了浪費金錢和時間,沒有人真正明白這么做的意義。“這些人見面時冷冷淡淡,分手時更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當然了,這只是完成一次社交義務。”物質的極度富裕與內心的極度空虛,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毛姆更愿意像一個探雷器一樣,找尋地下隱藏的那些不容錯過的,真實自我的信號。

主人公是個木訥、粗笨、毫不起眼的看起來全無個性的人,實際上充滿著強烈的個性——對藝術的狂熱追求。這種奇怪的癡迷在宴會上不值一提,當然所有與自我相關、真性情的那些想法,不要奢望在宴會上有人傾聽。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現實生活與自我追求反差太大時,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暴發。男主人公終于以決絕的姿勢舍棄了巴黎的一切!在一個平凡的日子,毫無征兆地離家出走了。甚至都沒有告之結婚十七年的妻子!他的這種行為看起來對家庭的傷害很大,可是相對于提前通知,引得雞犬不寧,我認為他的這種做法更干凈利索,更符合他的個性。所以應該為他擊節叫好!

從此,他的世界完全變了,他窮困潦倒,似乎物質的世界已經在他的視野里屏蔽了,在繪畫面前,自身的物質需求擠壓到最低點,基本溫飽無法滿足,幾次差點因為極度的饑餓而撒手人寰。即使這樣,他對繪畫的熱情絲毫未減,反而更加癡迷。他可以沒有錢買面包,可是不可以沒有錢買顏料及畫布。他打過零工、領過救濟,居無定所。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他感受生活,感受痛苦,也尋找藝術的真諦。這才是真正的為藝術獻身吧!

毛姆對這種游走的靈魂,有大段的精彩描述:“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像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道,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里也始終孑然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游異鄉,尋找一處永恒定居之所。”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得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里’這類話。”
......
飄蕩的靈魂,最終在塔希提島上找到了歸宿,在那里他達到了藝術上的巔峰。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醫生找到他時,見到的是一幅曠世巨作,“特拉斯醫生幾乎連呼吸都停止了,過了一會兒他才知道,他看到的是四壁上巨大的壁畫。他心中出現了一種既無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這幅畫具有壓人的氣勢,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滿無限熱情,與此同時又含著某種恐懼成分,叫人看著心驚肉跳。”畫家殘缺不全的尸體就躺在這幅畫下。

毛姆的這部小說已經跨過了一百年,可是它的魅力絲毫未減,能閱讀到它真是一件幸事。對于寫作者來說,也許我們還能從中找到一些關于寫作的共鳴。

“一本書要能從這汪洋大海中掙扎出來希望是多么渺茫啊!即使獲得成功,那成功又是多么瞬息即逝的事啊!天曉得作者為他一本書花費了多少心血,經受多少折磨,嘗盡了多少心酸,只為了給偶然讀到這幾本書的人幾小時的休息,幫助他驅除一下旅途中的疲勞。如果,我能根據書評下斷語的話,很多書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作者為他絞盡了腦汁,有的甚至是孜孜終生的成果。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郁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泄中取得寫書的酬報;對于其他一切都不應該介意,作品成功或失敗,受到稱譽或詆毀,他都應該淡然處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