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師祖之一,是100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之一。他窮盡一生鉆研醫術,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取費用,給富人看病時也說,不能因為他富貴就開出名貴藥材,令他無處尋藥,耽誤了病情。
他高尚的醫德守世人敬仰,成為醫者的道德準則。宋代名醫林億稱贊他,“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他就是藥王——孫思邈。
關于孫思邈的出生時間,眾說紛紜,年齡跨度從101歲到165歲。目前的主要觀點認為,他出生于西魏大統七年,即公元541年,活了整整141歲,我看到的時候也被嚇到了。但是查找史料閱讀名家分析,再聯系孫思邈的生活習慣,又覺得他活得141歲并非不可能。
言歸正傳,孫思邈看病常常不收取費用,沒錢抓藥進貨就自己到深山采藥,即學醫術,又學草藥辨識,名聲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僅僅20歲時就小有名氣,住在經找京兆附近的人常常慕名而來請他看病。
孫思邈認為學醫不僅要看醫書,還要從道法上了解“五行”與人體的關聯。于是,除了醫學書籍外,儒道釋三家典籍,他也無所不讀。青年時就已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精通儒釋道學問的學者。
等到了中年的時候,當時統治階級之間的勾心斗角,彼此傾軋廝殺的把戲令他厭惡,加之道家避世思想的影響,孫思邈決心歸隱山林鉆研藝術。
大約37歲的時候,他便離開了家鄉,先后于太白山和終南山過了數十年隱居生活。這期間,孫思邈大量閱讀醫家著作,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名作,還研讀了莊老經書,學習周易占卜、陰陽推理之術。飲路餐風的生活讓他的氣質越發超然脫俗,不似凡人。
雖然隱居山林,但來找他看病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并且常常是身患陳年頑疾、疑難雜癥的人,畢竟找他看一回病也實在不容易,這恰巧給了他一個深研頑疾的機會,他開始從病人身上尋找疾病的本質,思考道家養生之法。
孫思邈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醫家,他靈活運用自己深厚的醫學知識及道家學術,琢磨出了很多全新的治療手段。比如他發現深山中的飲食缺鹽,再聯想到鹽巴充足的地方,很少看見癭病,俗稱粗脖子病,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甲狀腺腫病,他懷疑缺鹽是山中人易得甲狀腺腫病的主要原因,于是他嘗試用海藻等復合海生植物及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病人果然取得很大成功。
又比如獨創性的以草藥喂食物母牛然后以牛乳治療疾病、利用動物肝臟治療眼疾、發明下頜關節脫臼手法整復術、蔥葉導尿術、食管異物剔除術等等。
在這段隱居生活中,孫思邈結合以前的醫術以及自身多年醫學經驗,編著《千金要方》,他認為人民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難,所以起名千金要方。這本書,不僅總結歸納了唐朝之前的藝術知識,開篇《大醫精誠》、《大醫習業》還奠定了中醫倫理基礎。
此外,孫思邈一直很重視婦幼疾病的研究,書中強調設立婦幼專科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宋代的婦科、兒科的設立。
此時,孫思邈的名聲不僅響徹山林,還傳到了京城之中,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許以高官厚祿,但他無意名利,一心研究醫學,均推辭不受。
但是達官貴人經常找他求醫看病,因此他常常往返京城與山林,不因路途遙遠、病人嬌貴而有絲毫不滿,完全一視同仁。于是上至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對他倍加尊崇,當時大學士宋含文、名士孟詵和唐初四杰中的盧照鄰等,更以師資之禮對待他。
公元674年,孫思邈上書高宗,借病請辭回歸山林。孫思邈一生都沒有擔任任何官職,本該來去自由,但他晚年基本住在京城,因為皇室貴族經常召他,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往返兩地,同時也覺得早年所著《千金要方》不夠完善,想重回山林安心著書。
在這樣半隱居的狀況下,他整理總結了晚年30多年收集的藥方及經驗,編成《千金翼方》,對《千金要方》進行補充,這兩本書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集中醫知識之大成,可惜經歷數次戰火,《千金翼方》原本已不復存在,如今的版本還是從日本引進過來的,與原版差距較大。這本書是他搶在生命結束之前完成的,它的遺落實乃中醫界一大損失。
成書后不久,孫思邈便與世長辭。孫思邈晚年時對于天文地理、醫學道法、陰陽占卜等諸方面學問無不精通,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著深刻的洞察力,甚至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人們私下都說他已經是半個仙人。他死后,世人為了紀念他,并將他曾經隱居的山林改成為“藥王山”,并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
孫思邈漫長的一生一直致力于醫學研究,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心懷慈悲地對待每一個病人。在晚年最后的時光依舊在努力為后人留下更多的著作,他嚴格的要求自己,按照自己提出的“大醫精誠”行醫,他的高尚醫德足為百世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