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更文的不足:寫作隨心所欲,不留心觀察,不會用細節表現主題
我的改進策略:留心觀察,注重細節描寫
本文體現:取材是日常生活,開頭第一段是細節描寫,文章從前往后呈現遞進趨勢。
“噠”,一雙筷子打在了一雙胖乎乎的小手上,嚴肅的聲音響起“端起碗來吃飯!老是說不聽!”。六歲的小侄子的小臉,瞬間耷拉下來,端起碗拼命地用筷子把飯往嘴里送,整個碗遮住了小小的臉兒,似乎這樣就可以掩飾自己的尷尬。
這樣的場景,還是一年前的了。今晚餐桌上的小侄子,乖乖地端著碗,筷子還比同齡的孩子用的要好,嫂子看著小侄子,一臉欣慰。
看到小侄子的變化,不禁想起小時候的自己。餐桌上的好習慣都是在大人一“敲”一句中養成的。奶奶現在還時常提起,從前父親小的時候,過年家里有人來做客了,小孩子不能和客人們一起吃飯,要等客人吃完再上餐桌。雖說那個時候也是因為家里比較拮據,稍微好些的食物都拿來招呼客人,但這也體現了爺爺奶奶們對客人們的尊重。
自然是隨著生活漸漸地好起來,逢年過節也不像從前一般了。但奶奶那一輩就傳下來的餐桌禮儀卻還盛行。不僅是吃飯要端碗,還有很多很多。
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吃飯嚼菜時不能發出聲音,夾菜時不能夾別人面前的菜,吃完飯后要和大家說“我吃好咯!大家慢慢吃哦!”等等,都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更是體現自己良好家教的一面。
講起餐桌禮儀,現在的我們啊,都流行起來手機先“吃”,雖說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但最好不要做到,只和手機一起吃。
一家人圍坐吃飯,聊聊這一年來的酸甜苦辣,有說有笑,添添年味,增進感情。三幾好友,舉杯暢飲,嘮嘮家常,聊聊學生時代的趣事,一起回憶那些年,那些事
這些是不是比滑動冰涼涼的手機更有熱度呢?
快過年了呢,又該到各種聚會,團坐吃飯的時候了,端起碗吃飯,順便讓手機也過個年吧,飯桌上了煙火味才是新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