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如以前般用寫東西來釋放自己,但是當所謂的文字從手下劃出時,卻發現是如此的干澀,于是每每想寫,而想到如此的結果加之于惰性,便順理成章之放棄,久積卻發現那些東西阻塞了本不靈活的思維,讓它停滯不前,不得已只能將這些垃圾傾瀉。
偶爾想起前不久剛看完電影《A wonderful life》時的感覺:你的存在是否能讓這個世界或者說你周圍的人的生活更美好?似乎很久很久之前已經停止了對它的思考,但當這個問題再次出現時,現實卻讓我覺得如果將它拋之于眾,會引起異樣的眼光,而事實卻是在看這個電影之前的一個月,出去買東西,老板娘說有一次她同一個姐妹說當她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留下什么時,兩個人都哭了,當時對那個稱沒上過幾天學的老板娘的話一半是慚愧,或者更多的是不屑。當看完這個電影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淚流滿面,浮躁的內心也似乎有了些寧靜,卻懷疑這份寧靜又能經得起生活多久的洗禮。
當重溫《士兵突擊》時,依舊淚水模糊了雙眼,那些經典的話語一次次觸碰心靈,是啊,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的活,多么簡單的語句,當真正賦予它意義時,就像王團長說的,是有一個距離的:想要和得到之間的距離-------就是做到,不知道為什么會鐘情于此,或許覺得自己亦有許三多的“傻”,卻又少了他的執著,或者說稍多了一份不安分的心,于是一直一直超越不了那樣的距離,而一次次想從許三多成功的逆襲中找到答案,卻似乎不可復制。偶爾想起剛看的一個評選新秀的節目:一個13歲的小男孩和10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家是城市的,已經拍了30多部戲,當然演的好也一直很自信,小男孩家是農村的,第一次演戲,現場外拍時,領悟能力不是很好,投票的結果卻是小男孩55票,小女孩30票,原因是就像評委說的小男孩擁有“原生態”的淳樸,而我覺得這或許也有一絲人性中對弱者的同情,于是讓他們出現的錯誤也有了用“真實”做借口的理由,這只是個人的想法,或許根源于一直覺得自己很傻笨,別人很快能學會的東西,自己卻永遠要學至少兩次。一直不明白為何會將這二者結合,終于知道自己有與他們類似的弱點,卻缺了一份“真”,為了生活慢慢的學會各種偽裝,不知道何時已迷失了自我,偶爾覺得累時,只能自嘲的笑笑。
當這些垃圾文字一個個被釋放完時,感到了些許的輕松,又開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