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啟閱讀吳松超著的《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一書。
在這一本的序言部分提到:為什么要補上寫作這門課?
吳老師說,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老一輩的“民師轉正”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方式漸漸遠去,現在的中小學教師估計沒有能躲得過專業成長的“要求”的,沒有能逃得脫“寫教學反思”“寫讀后感”任務的。
寫文章這件事,對中小學教師來說都知曉其重要性。用最功利的視角看,善寫論文、能出專著的老師,大多成了“名師”“教育專家”,常常飛來飛去做報告,高接遠迎,名利雙收。
確實如此,因為某些老師能寫善說,成了名師,到處做報告開講座,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老師。但我們大多數老師是不喜歡寫作的,因為大概不知道應該寫什么,怎么寫,怎么發表?因為普通老師如果不認識編輯或者出版社工作人員的,很多不知道什么途徑可以發表文章,更不知道怎么出版書籍。而有些能說會道善寫的人,出了一本書很暢銷,接著出版社和編輯們主動找上門來約稿,寫作者、編輯、出版社和書店那都是同一個利益集團的。一個優秀的寫手,對于一個出版社來說,不亞于一個金礦。所以說出第一本書才是最困難的,出了很多本書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吳老師說,更多的老師苦于不會寫,寫不好,還沒有人引領、指導,對少數能寫的老師“羨慕嫉妒恨”。其實,老師們不會寫、寫不好的原因也簡單:從小學起,就開始應試化、格式化作文,缺少正確而持續的寫作指導,導致作文空洞無物,華麗辭藻、排比句、名人名言、雞湯故事一大堆,唯獨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邏輯,對讀書寫作沒興趣,畏懼寫作,討厭寫作。成為老師了,教學任務重,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也特別多,每天少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讀書、寫作。學校領導光檢查教案、教學反思、讀書筆記,卻不指導老師寫作。
說實話,小學和大學老師本人不大了解,就中學老師而言,一天工作下來就很累,特別是班主任有時晚上或周末還用手機辦公,所以有時間更多的是想休息休息,寫作對大多數老師而言,可能是一種奢侈的事情。
只是因為沒有寫作,所以大多數老師只能平凡地生活。人就是如此矛盾,想出成名成家,就得花時間著磨寫作這事。有的人課不一定上得很好,但會寫就行,會寫會吹,美其名曰會包裝,照樣成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