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七歲看到老
顧名思義,從一個人七歲前的狀態,可以判斷TA將來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人在七歲時,可以看到這個人一生的命運。但是,這不是老天定下的,是人決定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0到7歲,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許多營養,但最需要的是心理營養。心理營養充足的孩子,人格成長得就好,人格成長得好,以后的人生之路就會順暢很多。
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營養呢?
二、分階段看心理營養
每個階段,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都不同。
0歲——3個月:需要被重視和無條件接納。
3個月前的孩子每天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這表面看來是小事情,對嬰兒來說,卻是關乎他們生命的大事。既然是這么大的事情,自然需要我們非常重視。這些都是比較繁瑣的事情,做父母的要無條件接納。還有,嬰兒在三個月前,常常拉屎拉尿在身上、不好好睡覺、哭鬧等,這些令大人感覺煩惱的事情,我們也要無條件接納。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么小的孩子,別人怎么對他們,他們都不知道。其實,養育者有沒有重視和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全都知道,因為,身體是有記憶的。
如果這個階段的心理營養充足,孩子就會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嬰兒的任何需求都有養育者及時的回應,會讓嬰兒覺得世界是善意的,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滿足,全世界都是圍繞自己轉動的,這是因為自己是美好的,是被人接納的,自己是超能的,從而形成自信的性格特征。
4個月——3歲:需要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需要養育者給予,尤其是幼兒。這個階段,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這很重要。例如,如果媽媽動不動就生氣,這會讓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就像走在一片有地雷的區域,如果我們知道哪里有地雷,就會覺得安全;如果不知道哪里有地雷,就會變得戰戰兢兢,因為不知道地雷什么時候會爆炸,這令人極度沒有安全感。
其次,夫妻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夫妻關系,給孩子創造了無戰爭的和平世界,令孩子非常有安全感。
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尤其是1-3歲的孩子,漸漸有了自我意識,什么都想自己做主,他們常常說的話是“不要”、“我來”、“這是我的”。這時候,我們要讓孩子有獨立選擇的權利,并教會孩子如何為自己負責。例如吃飯這件事,孩子不想吃時,就尊重他們的想法,等餓了再吃。不要強迫他們。
安全感不夠的孩子,遇到困難容易退縮,不敢挑戰,顯得有點膽小。
4——5歲時:需要肯定、贊美、認同等營養
這些營養最好是爸爸能給到孩子,因為,爸爸在家庭里是作為權威形象的,他們是力量的象征。爸爸給的心理營養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價值觀和性別認同。爸爸對孩子的肯定、贊美和認同等,就像在用力給孩子貼標簽一樣,一旦貼上,就很牢固。
6——7歲:需要模范形象
我們想要孩子將來變成怎么樣,自己就要先成為那個樣子,讓孩子有一個模板可以用來模仿。這個模范形象的建立,就像在孩子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只要種下去了,就終有一天會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的。
三、心理營養從哪來?
誰能將這些心理營養輸送給孩子呢?
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絕大多數是父母及其他養育者。作為父母,我們是最早給孩子心理營養的,所以地位不可比擬。
如果孩子的心理營養充足,就會將自己的天性綻放出來。這些天性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安全感、愛與被愛的能力、獨立自主的性格和正確的價值觀。這被稱為孩子天性中的“五朵金花”。
那么,如果在七歲前,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是不是這一生就沒法改變了?不是的。因為,孩子生命中除了父母和其他養育者,還會出現其他的重要他人。如:老師、領導、伴侶、偶像等。只要抓住了機會,后期同樣可以補上心理營養,雖然遲了一點點,但同樣可以催生出“五朵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