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書結
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阿德勒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哲人和青年經過五個夜晚的敞開心扉的交流,讓青年懂得“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以下是五個夜晚的討論主題: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第三夜:讓干涉你的人見鬼去吧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一位好朋友,她說讀開頭的時候,感覺自己被繞進去了。我也是,好繞,不太能夠理順思路,一直讀到中間部分,才能夠找到一些啟迪性的話語,我選擇三個對我來說很有意義的話,說一說自己的問題。
1.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本就認為自己極度不幸,想要到處找安慰了,心理醫生這時候告訴你,就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對于正處在不幸的人來說,會條件反射地反對和抵抗。處于負面情緒中,生氣,挫敗,都會讓人失去理智,以弱者的姿態保護自己,親朋好友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支持,理解和鼓勵,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是他們不好,別和他們一般見識。”這種安慰好么?細細想來,是很可怕的,它會讓人增加對自己的認可,僅僅是情感上的認可,并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而一個人能夠在憤怒,沮喪時,控制自己的傾訴欲望,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智地把問題梳理,分清楚錯在哪。認識到錯誤是如何產生的,但是又不怨恨自己,不責罵他人,只是將問題的癥結找出來,商討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如何避免,對事不對人,是一種極為明智的行為。這會減少生氣的次數,也是減少抱怨的時間,讓自己存在抱怨中,就是把現在的時間浪費在過去的錯誤中,人也浮浮躁躁,最近工作上出現問題時,總是會忍不住找人說兩句,說著說著就飄了,以為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被縮小以至于無視,真是太可怕,我想自己的面目是很難看的,長舌婦是因為閑得慌呀。我可得守住了。
2. 課題分離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亮點:
1. 自立,
2. 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1. “我有能力”的意識。
2.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我最喜歡這本書里提到的“課題分離”這個話題,我對你好,對你壞,對你冷漠,是我的選擇,相應的你對我的態度是你的選擇,我不能拿你的態度對自己不好。反正我自己選擇了要善,要好,我就不用擔心別人說我壞,清者自清這句話不是說給別人聽的,應該是說給自己聽的,當聽到了別人的誤會時,別怕,別怵,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呀。雖然自己有缺點,我也是一個有用的人,只要我自己堅持做一個有用的人,要相信自己的潛力,時代的飛速發展,會讓自己一時落后,可只要保持好奇心和對新事物的開放的心態,自己總歸是向上又向上的,還是會同時代一同前進的。所以要時時學習,時時交流,同他人和自己和諧相處。
3. 積極的改變
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必須要有所改變。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說了這么多,那就開始做吧,想著自己這么做有沒有結果呀,那就不要想了,事情總是會在你做了之后有了改變,要思考,思辨而不是單純的為行為想出很多困難。我自己有時候想一件事情完成的所有潛在的困難和得失,就特別絕望,那不如不做了吧,可是自己想到困難了,但還是每天都做,每天都調整,過了十天半個月,竟然有了很多的改變,所以,行動而后總結而后行動,活在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