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 如何努力
01 ?思考與討論
才能是否可以提升?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是不是就一定無法堅持做完有難度的事?社會認同感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02 ?才能可以提升嗎?
才能是多種多樣的,如同這個世界的色彩一樣絢爛繽紛,且與智力、個性、動機、知識和經驗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人需要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從而揚長避短,讓自己更加自信(最好不要自戀于自己的優勢之中,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成長型心智: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并不斷為之努力,就真的會變得更好。相對為“僵固型心智”。可以相互轉化,要想從僵固性變為成長型,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我們要把絕對化的否定評價改為開放的啟發式提問,如:“要做成這件事,我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從他身上,我是否能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比如:一號妹子要在一個月時間提升穿衣水平,然后第一步去確定一個自己喜歡的風格,然后收集一些相關的搭配圖片,另外結合一些搭配中一些視覺理論知識,自己嘗試配比,如同做一個剪貼畫簿。其中的問題是,怎么確定自己的風格?準備收集的資料需要多少工作日內完成?最后效果如果有差距該如何處理?)
總而言之,人與人之間的稟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差異的程度并不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大。與其糾結于天賦,不如積極尋找自己的優勢,并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尤其是對于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一般、也沒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來說,要克服對前途的迷茫焦慮,就要把自己手中不算多的資源集中起來,無比認真地、專注地做好一件事。
03 ?挑戰與堅持
人為設置豐富而有難度的挑戰,對于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必要難度”原則,意思是學習時要主動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學習效果的手段。適當設置障礙,比如學習不同科目后進行交叉練習,可以增加知識提取的強度。這種加量練習大腦的做法,其實與練肌肉并無二致。水平得到提升后,要不斷提升難度,形成一個“挑戰階梯”,這樣才能攀登高峰。
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是要主動突破,尋求更高難度的挑戰(注意“難度適應”)。那么在影響挑戰的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堅持不下去怎么辦?是要鍛煉更強大的意志力嗎?答:讓自己收獲的滿足感超過所有付出,即用興趣和激情驅動自己繼續做下去。(轉換概念:感情同理嗎?)
可是我們經常對增強興趣感覺和激情都比較茫然無知,那該怎么辦?
1.放棄對“興趣”的執念
目前不喜歡的事情也可以嘗試一下,注意一下時間配置,興趣是可以變化的,沒做也說不準。(如同拿著五塊錢去創造更多財產一樣-命題)
2.提升“浸潤”的深度
做這件事全身心投入,用溫暖的情感去體驗和激發興趣。(階段中的對應美好的配圖鏈接事物直觀展現)
3. 增加互動的樂趣
如看一城市規劃的書,假象自己是那個城市里面規劃局的大領導來看。
再有興趣的事,如果在鉆研的過程中受到太多束縛,處處掣肘,最初的激情也會被慢慢磨滅殆盡。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的心理需要分為自主的、能力的和歸屬的。這其中“自主”非常重要。
當我們迷茫需要尋找突破口的時候,需要借鑒一下其他領域來結合當前領域一起練習。這樣不定有不一樣的效果,要大膽質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虛心請教其他前輩的經驗、堅持勤奮練習!!!~~~!!!
04 ?走出象牙塔
這部分內容主要針對在校學生:讓自己不只是學習者,也是探索者。除了掌握老師教的知識,也要主動地去拓展知識的邊界。除了在一個學科中努力鉆研,也要廣泛涉獵新的知識和思想的養料,以形成屬于自己的新的洞見。
在校時候:
1.善用學校的平臺資源,包括圖書館、優秀的老師和同學。
2.善用互聯網優質教育資源,包括世界名校的在線課堂,還有三大在線課程學院Coursera、Udacity和edX等。
3.主動試錯。大學是人生中試錯成本最小的時期,多嘗試,失敗的后果一般也都可以承受。
4.了解自己,評估自己的價值。管理好自己的“知識資產”,調配好學習實用性高(如工程、技術、金融)和思想性高(哲學、藝術)知識的時間,讓自己的智力資產有市場。
5.創造屬于自己的作品。論文、作品集、發明專利等都在此列。
離開校園:
1.正確認識問題,基于深入而縝密的觀察,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
2.完全獨立思考,先不借助書籍或網絡,看看自己的思維能走到哪里,等提出假設后再去搜索文獻或用其他方法驗證。
3.繼續獨立思考,在可能性較大的方向下,尋找和篩選關聯知識,迅速學習新知識。
4.提出假設性的理論和模型,把問題簡化到本質層面,構建理論不是權威的專利,通過驗證假設來提升思考的深度。
5.修正理論,不斷debug,讓理論迭代,以變得更有力度,并可能在以后復用于類似的問題。
6.理論畢竟是對現實的概括,所以需要關注現實細節,通盤考慮,得到較完備的解決方案。
7.如果方案不夠巧妙和完備,重復以上步驟。
歸納了五位名人的思考方法做參考:
1.投資家查理?芒格的知識融合方法曾在前面提到過,他廣泛吸收了包括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在內的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這些學科的基本模型來分析判斷經濟和投資問題,多維度全方位拉網,思考多個復雜因素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出自己的分析結果。
2.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方法是走入現實,親自觀察和體驗各種復雜的經濟現象,以獲得深刻的洞見。他不是書呆子式的學者。比如他曾經在除夕夜去街上賣橘子,為的是去體會不同時間、地點和天氣下,買賣雙方交流模式的變化。他也會自己養殖生蠔和三文魚之類的水產,來分析流動和非流動的自然生物的產權問題。
3.商業思想家納西姆?塔勒布是在現實和理論中、商業和學術中交替學習。他是金融交易員,也是大學數學研究所里的研究員。從他創作的《黑天鵝》一書中,可以看到多學科思想的融合,也可以看到他對人類歷史上各種極端事件的分析。從現實出發來提問,在思想的海洋中暢泳,用實踐來驗證,在寫作中升華。
4.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理查德?費曼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優秀的教育家。他發明的“費曼圖”,是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學家的基本工具,他寫的《費曼物理學講義》是多年來暢銷的物理學教科書。他從不把抽象的理論和生動的現實看作是對立的,而是用經驗來表述理論,用具象來表達抽象,是一位非凡的思想家。
5.電影導演侯孝賢是從現實中學習,然后回饋到現實中去。他很會“讀人”,只要是和他打過交道的人,他都會用心去“讀”他們,而且越是看上去有些奇怪和特別的人,他越有興趣。作者猜想侯孝賢大概把自己遇見過的所有人都匯成了一個素材庫,然后通過自己的解碼和加工,融合到電影中去。
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建立理論和現實間的連接。因為用學術的態度能讓我們思考得更深刻,而現實的復雜性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的適應范圍和極限。
慢慢構筑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智識,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面對“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個問題,其實并無捷徑可走,但一些方法可以指引我們呢去往那個心向往之的地方。
05 ?讓自己與眾不同
“請你保持怪異,請你與眾不同”,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
彼得?蒂爾(Peter Thiel)是硅谷著名的投資家,《從0到1》的作者,他也認為,能在標準化教育下形成和他人不一樣的想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0到1”的創新,必然屬于那些能獨立于主流思潮之外的,富有智慧和勇氣的思考者和行動者。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去迎合主流的人,反而會被時代所忽略。忘記社會認同,盡管去“酷”的事情,重新發現事物的價值(要在某個時間空間段,同時也是前期以有鋪墊和準備的)。
總結全書: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遲滿足欲望;
2.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6.為小事物狂熱,并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7.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06 ?今日總結
關鍵詞:才能觀,必要難度原則,意志力,興趣,大學生,勇于不同
要點:
1.按照“特有(exclusive)——普遍(inclusive)”和“恒定(stable)——發展(developable)”兩個維度,即“杰出才能只屬于少數人還是具有普遍性”和“才能是固定的還是可以發展的”,可以把才能觀分為四種類型。
2.“普遍——恒定”的才能觀認為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且與智力、個性、動機、知識和經驗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人需要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
3.心理研究發現,成長型心智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明顯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換句話說,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并不斷為之努力,就真的會變得更好。
4.學習時要主動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學習效果的手段。
5.長期堅持一件事而不感到痛苦的法則應該是,讓自己收獲的滿足感超過所有付出,即用興趣和激情驅動自己繼續做下去。
6.大學生應該讓自己不只是學習者,也是探索者。
7.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不必過度追求社會認同,盡管去做“酷”的事情,重新發現事物的價值。
思考與實踐:
你的現階段,你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有多少繼續增長的空間?為這種優勢設計下一步要挑戰的難度,寫出具體的訓練計劃。完成計劃后寫一份總結報告進行反思,并把報告分享給其他人,收集反饋意見,對再下一步的挑戰訓練做出修正,循環重復以上過程。
根據你想達到的最高目標,為自己設定一個達到目標的時間,在這期間尋找一切有用的資源付出努力,希望你能為之不斷攀登,直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