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一旦形成就會表現出某種功能并作用于學校全體成員甚至社會。我們認為校園文化有如下幾種功能:
教育功能。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校園文化生長、發展是在學校之中,是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它必須具有強烈的教育功能,承擔著教育的教育職能,它不僅有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它必須具有強烈的教育功能,承擔著教育主體的教育職能,它不僅能夠滿足學生課堂上的需要:求知益智、開發潛能、創新等,還能滿足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的需要,為學生發展和對成長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環境。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有利于他們盡早地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現代人”過渡,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這是校園文化最顯明的功能。
導向功能。學校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時刻與環境發生著交流。在學校這個開放的系統中,各種各樣的思潮、理論、觀念、思想以及人的心理意志、情感等彼此相互碰撞和融匯,學生們在這種比較“自由”的文化氛圍內生活,難免不受其不良思想的影響。
校園文化就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直到定向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使學生產生奮發向上虛心好學的心理定勢,形成良好的學風。若能正確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成長之路,并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這正是校園文化導向功能發揮的結果。
凝聚功能。校園文化雖然不被個體所占有,但是它卻可以對個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起到調控、制約的作用,顯示一個學校的整體優勢和整體心理狀態及行為狀態。盡管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能力、學識、興趣、愛好、需要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但在校園內開展的一切活動,通過灌輸、引導、啟迪、熏陶,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個體,影響個體心理世界,從而使個體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對群體產生認同、模仿的傾向,并盡可能改變自己的感受狀態,以使自己的心理狀態、行為意向與群體的狀態和行為相吻合,以取得認同的贊許。因此校園文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心理氣氛和行為傾向,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和身向心力。
愉悅功能。文化活動不僅具有教育性,而且還具有娛樂性。學生的精力一方面投入到學習之中,另一方面又將過剩的精力投入到課外活動之中。校園文化就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娛樂育人的場所。學生們在文化活動中找到了自我,體現了自我價值,滿足求知、求美、求健、求樂的需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融益智、添趣于一體。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性,并在心理上滿足了學生對文化生活的高層次的需要。這正是校園文化愉悅功能的表現。
社會化功能。人只有經過社會化這一過程,才能與社會相互作用獲得屬于社會的價值觀念、技能與行為模式,并將其部分內化為自身個性特征,以此不斷調節自己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校園文化是社會化的延續和縮影,它創造了一種固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圍,在思想、心理行為上潛移默化影響其生活的每一個個體,尤其是學生,使個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傾向、精神狀態、首先觀念與集體的、社會的需要相一致,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實現心靈、精神、性格的自我塑造,達到社會化的目的。校園文化對人(尤其是學生)的社會化作用是一個長期、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塑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