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而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父親在世時,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觀察他的行為;如果父親死后三年,他能夠不改變父親的做法,可以說這個人是孝的了。”
記:我理解這是講的傳承的問題。《易經(jīng)》是萬經(jīng)之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出自《易經(jīng)》,無論是《道德經(jīng)》還是孔子的思想。《易經(jīng)》的“易”,包含了三個意思:不易,變易,簡易。這三個意思中,不易和變易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保守派,一種是改革派。保守派希望永遠不要變,保持原樣,這樣安全。改革派認為社會需要變革,才有前進的動力。看待問題,看你是分開看還是合起來看。分開看,可能是錯的;合起來看,就不錯了。
? ? ? ? 世間一切都在變,宇宙在變,日月星辰在變,天象氣候在變,世道人心也在變。那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相應(yīng)的作出調(diào)整,也要變。所以社會制度變了,風(fēng)俗習(xí)慣變了。
? ? ? ? 但是變是相對的,不變是絕對的。日月星辰每天升落,每天在變。但是日月星辰每天升落,這個規(guī)律是不變的。世道人心,風(fēng)俗習(xí)慣,都在變,可是善惡的分別是不變的。所以無論世界怎么變,根本的大道是不變的。
? ? ? ? 父之道,要不要變?不合理的地方我認為還是要變的,或者時代變了,有些東西還是要變。但是不要輕易改變,尤其是已經(jīng)行之有效的東西。孔子在這里說三年不改,并沒有說絕對不要改,也是強調(diào)一種傳承和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