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寶璐
有一種習俗,靈魂深處生長,任歲月遷移,依然不改當初的模樣,那是兒時的記憶,最溫暖的時光。陣陣糯米香,艾葉插門廊,情濃粽飄香,傳承著中華五千年的風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有一首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道出了舊時端午時節的景象。
走過明媚的五月,今天,我們又迎來了蜜粽香飄千家,艾草芬芳萬戶的端午節。這是人們特別注重的傳統佳節之一。每到此時,我家鄉的上空飄滿著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著親人們相聚時刻的溫情。
端午節的前一周,人們就在為端午節忙碌開了。大街小巷,粽子的味道十里飄香,好多人們都買上了糯米和粽葉開始為端午做著準備,時不時的聞到了那濃濃葦葉的香味,讓人有點垂涎欲滴。市場門前,擺著大大小小攤點,商販們的車上堆積著各種各樣的粽子,有三角的,有四角的,有紅棗的,還有蜜棗的,為適應大眾口味,有的里面還包扎著肉餡的呢,搶購的人們也是絡繹不絕,大大小小的粽子傳遞著別樣的情感。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而對于我來說,小小的粽子更是一種無法忘卻的情感寄托。小時候,過了年便盼著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吃上母親親手包的粽子,香甜的粽子是幸福的享受。現在,母親離我們遠去了,每逢端午節吃粽子我就會想起了慈祥的母親,這不僅僅是一枚粽子,這里面包著的是無盡的母愛,它映照著的是母親一顆疼愛兒女的心。情思至此,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頭,不覺間已模糊了雙眼,心間卻有一份溫暖。
母親健在的時候,無論身在哪里,端午節到了,我都要趕回家里,吃母親包的粽子。
我的老家是在距晉城市區5公里處城鄉結合部的陳溝村,村里人十分重視傳統節日,母親更不例外。每年端午節到來時,母親就會包好粽葉,黍米,小豆,紅棗,包上一大鍋粽子。那時候,我雖然不知道這些用料有什么講究,但看到母親包粽子熟練的動作,聞到濃濃的黍米香,心都已醉了。
“粽葉清香裹糯米,紅豆其中惹相思”。
從小就喜歡吃甜食的我,自然對粽子也是情有獨鐘。當年我對粽子的熱心,著實是一個“饞”字。每年端午節前后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這正是家鄉粽子飄香的時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就像過年一樣。那時,因物質匱乏,家鄉粽子的原料主要就是黍米,現在已很難找到黍米粽子了,取而代之全是清一色的糯米粽了。然而,包粽子卻讓母親多受了許多累,至今我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那些年,每到端午節,母親就洗凈葦葉,把黍米,小豆,蜜棗一起放入盆中浸泡,半天之后,開始包粽子了。
母親的手藝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我們都愛吃。
那時,我放學回到家守在母親身旁,看著她靈巧地包粽子,有時,我還會當幫手,給母親傳遞葦葉和繩子,看她包粽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只見母親熟練地抽出一片粽葉,一疊一卷把一片葦葉折成漏斗狀托于掌心,再用另一只手把米從水中撈出,瀝凈水分放進漏斗里,放幾顆蜜棗,用手按實。然后再抽出一片葦葉三疊兩折包好頭,最后用一根金針葉條或五色線繩三纏兩繞,那齊齊整整,青翠欲滴的葦葉在媽媽靈巧的雙手捆扎下,包著精亮的黍米,搭配著紅里透亮的蜜棗,一個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整個動作連貫流暢,絕無半點拖泥帶水的感覺。
我們家姊妹們多,包少了不夠吃,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母親包了一大鍋,忙得不亦樂乎。我和五姐守著粽子下鍋,守著騰騰熱氣中飄出的粽子清香,一種急切想吃的欲望就愴愴然了,期盼著一鍋熱氣騰騰的粽子快點出鍋,那香味讓人魂牽夢繞,急不可待。
望著剛出鍋油光發亮的粽子,醇香撲鼻而來,不用吃就勾起了極大的食欲,輕輕的剝去粽葉,紅白相間的光滑的粽肉呈現在眼前,甜軟的黍米,再加上飽滿的小豆,真是清香四溢。輕咬一口,滿嘴芬芳,清甜香醇,溢滿喉嚨,"味道好極了!"此情此景,連同母親操勞的身影一道融入了記憶的最深處!
高中畢業后,我就參軍到了北京軍區,而且參加了對越防御作戰。轉業后在晉城市區工作。母親一直沒有離開農村,隨著年歲增大,加之一生養育七個子女的辛勞,身體變得虛弱多病。但每逢端午節,她照例親手包粽子給我們的姊妹們吃。我曾勸她不必再為粽子受累,母親卻說:“包粽子是為過節,也是一種念想”。
是啊!香甜的粽子里,包滿了母親綿綿的深情。她不僅為我們子女們包粽子吃,而且總要多包一些,給左鄰右舍送去。母親雖沒有讀過書,也不善言語,但卻用這平淡而又樸實的做法,表達她對人的友善。
在母親的心里,包粽子是傳統的習俗,是一種懷念,是對他人的友善。在我心中,包粽子是母親辛勞的身影,是濃濃的親情,是如今縈繞心頭的對母親的思念。母親已離開我們了,雖然我們再也吃不上母親包的粽子,但那綿厚的情思我卻永遠牢記于內心深處。
一晃,我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多年了。可是,每當粽子的米香裹挾著葦葉的清香飄進我的鼻腔,總是抑制不住垂涎的口水。可是,不知何故,幾十年來,粽子的種類雖然不斷變化,制作可謂精巧,名目可謂繁多,但我總覺得,這味道遠不如我記憶中的,家鄉的,媽媽包的黍米粽子的味道好!
……因為,在我心中,媽媽包的黍米粽子,有愛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作者:陳寶璐,筆名亮劍,退役軍人。在國家、省、市級報刊和西散梅雨墨香等多家網絡平臺發表散文,詩歌、隨筆,論文等文章三百余篇。愛好寫作,善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