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按照慣例清理衛生。在整理桌子的時候,發現那幾管躺在筆筒里安靜睡大覺的鋼筆,由于長時間不用,寫不出字了。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日記本,最后一篇的日期是2016年11月8號。除了曾經記日記使用鋼筆之外,其他的時候幾乎再不會用到它們了。而我相信,像我這樣有鋼筆,而且偶爾還能用它寫幾個字的人,應該算是少數了吧。鋼筆,正在慢慢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走遠,我相信,要不了多久,鋼筆就會成為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美好的歷史回憶了。
說起鋼筆,我還真是很有些感觸。畢竟,這東西陪伴了我二十多年,記錄了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難免有感情。
上學之前,我就對鋼筆青睞有加了。那個時候認識的很多領導、老師或者知識分子,都喜歡在上衣的口袋處別上一管鋼筆。所以,鋼筆給我留下了一個相當深刻的印象:別著它的人都很有文化!于是,我就總喜歡偷偷把爸爸或者媽媽的鋼筆“偷”過來,別在自己的衣服上。如果上衣沒有口袋,我也在領口上別過。我的奇怪造型經常會惹得長輩們哈哈大笑。直到有一次,爸爸對我說:鋼筆是用來寫字的,不是戴在身上讓你顯擺的,想當文化人,先練好字吧。
于是,我開始坐在板凳上,像模像樣地比劃起來。當然寫得不咋樣。不過,說實話,從小自己能夠靜下心來一筆一畫地練習寫字,除了爸媽的引導和要求之外,鋼筆也是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當然,父母在開始的時候不會讓我用鋼筆,一者手掌太小,二者力量也不夠。每次我想把鉛筆扔到一邊,抄起鋼筆的時候,媽媽總會說:別著急,等你再長大一點。
不過,我還是比其他小伙伴更早地用上了鋼筆。小學三年級,學校鼓勵學生開始使用鋼筆。當時的我別提有多興奮了:我也是“文化人”了。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中學,鋼筆都是我最忠誠的伙伴。寫作業、抄筆記、做練習題、考試答卷,那時候,鋼筆就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有哪一天可能不用呢?直到初三,要參加中考,突然之間考試要求所有的答卷一律使用黑色簽字筆作答。這一下,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考試,我不得不開始使用簽字筆(就是水筆)做題答卷了。如此一來,使用鋼筆的機會就慢慢減少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高考結束。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為什么要求學生使用簽字筆答卷呢?鋼筆,承載著一種文化內涵,能被學生們一直使用下去,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就這樣,鋼筆確實在學習中不再顯得那么必不可少了。但是,上了大學,我又重新用起了鋼筆,因為一個新的習慣——記日記。這是一個完全生活化的習慣,你不能要求我一定要使用黑色簽字筆寫日記吧。所以,我的日記大部分都是用鋼筆寫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長很長時間沒有專門使用過鋼筆了,它對于我來說竟然有些陌生。曾經的好伙伴在自己手上顯得不那么聽話了,字寫得也不再像曾經一樣有那么幾分雋秀了。我懷疑過是筆的原因,于是,我不停地更換鋼筆:英雄、永生、美菱甚至是派克,可是無論怎么換,還是沒有當初的感覺了。后來我想過,中學時代總是埋頭于無盡的作業和考試之中,簽字筆輕巧,而我的心也跟著筆的重量一起變“輕”了,每每下筆,不再凝神細思,而是隨心所欲,追求速度。這樣一來,重新再拿起鋼筆的時候,又怎么能找回曾經的感覺呢!
參加工作之后,記日記的習慣我是堅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雖然已經不是每天都寫了,可這畢竟讓我每天都還能拿起鋼筆在本子上寫幾筆。今年元旦,決定開始使用鍵盤寫東西,這下,我可能徹底要跟鋼筆說“再見”了。雖然“斷舍離”過,但是這幾支鋼筆我是萬萬舍不得丟掉的。它們身上承載了太多太多記憶。雖然我不得不承認,鋼筆——乃至所有其他的筆,都在慢慢淡出世人的生活,但是,用或是不用,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我又翻出了龐中華的鋼筆字帖,每天能用鋼筆寫寫字是不錯的。也可以抄寫抄寫詩詞或是散文,而無論是單純地練字,還是捎帶欣賞一下文化瑰寶,都能讓自己在如此喧囂的時代,尋得片刻的安寧與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