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休息時間看了一本影視明星《奧黛麗·赫本》的傳記,它嚴謹地記述了赫本一生的傳奇經歷,從眾多旁觀者的角度論述了這位女星為何成為獨一無二的奧黛麗·赫本。當然對于赫本的眾多粉絲來說,赫本的人生歷程已經耳熟能詳,但這本書所能補充的,包括作者采訪的一些友人和圈內人對赫本的評價與記述,他們眼中的赫本,既不是光芒萬丈的明星,也不是符號化的女神,而是那個實實在在辛勤付出、真誠善良正直的赫本。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就是:
一:她在英國學習芭蕾舞期間,在當時艱苦的戰爭年代學習芭蕾,她對自己要求嚴厲格外珍惜,就連她的老師也認為她對自己太嚴厲了,在與死亡擦肩而過之后,她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艱苦的訓練又讓她對事物堅持一種只要有希望就堅持到最后的信念。這種特質是她明星魅力的一部分,也是她受到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
二:她在百老匯演完《金粉世界》后,她已經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即使在成功時刻,她也不會忘記禮數。她在給派拉蒙公司倫敦辦事處的選角人理查德.米蘭德的信中寫道:“我的雙腿在顫抖,但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幸福。”但面對記者,她卻脫口而出:“老天爺,我還得學學該怎么演戲才是!”。曾擔任赫本公關人員的亨利·羅杰斯說:“她從來不像其他演員一樣,想永遠當紅,而以追求個人幸福、平靜、愛、子女、她愛且愛她的伴侶為重。”在40年的演藝生涯中,赫本只主演了20來部影片,平均要兩年才演一部,她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愛人、兒子、家人,這種淡泊名利的性格與她的氣質非常相符。
三:真正讓赫本舉世知名的作品是《羅馬假日》,她也憑借此片和格里高利·派克結下了一生的友誼。派克說赫本“是個很有趣的女孩”,他們在片場打撲克的情景也成為影史上最經典的工作照之一。紀梵希和赫本的友誼同樣持久,他說赫本“對自己想要什么、目標是什么,總是一清二楚……她從不像被寵壞的明星一樣擺架子,她知道如何塑造自己堅強、獨立的形象”。
最后是她晚年的時候,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形象大使,并走遍全球為兒童疾呼。那幾年,赫本甚至比做演員時更忙碌,更要到很多條件惡劣、疫病橫行、戰亂不斷的非洲國家探訪,而這些工作,赫本總共只收了1美元的象征性酬勞。和她合作多次的導演金?多南說:“她的聲明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對別人的關懷超過對自己的關心。”那段時間,她經常需要每天接受15次采訪,而她年輕時為電影做宣傳每天最多只接受三四次采訪。這段時間的勞累導致她的健康狀況惡化,并最終病倒。
從別人眼中看到了她的:可愛,無助,直爽,有趣,家庭,慈善……這些評價共同組成了那個我們喜愛的赫本。她不完美,卻最接近完美的造物;她不炒作,卻是最持久的明星。她的故事讓人喟嘆,她的美麗是獨有的。就像《奧黛麗·赫本》所表達的:有一種美麗,叫奧黛麗·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