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那一年,我陪母親大人游鼓浪嶼,同行的還有另外二十幾位中老年旅游愛好者。那時候,沒有微博微信和各種app,信息了解遠沒有現在迅捷,人也就天真些,跟在導游身后乖乖地走,小紅旗指到哪兒,我們就去哪兒,導游說買啥,我們就買啥。
事后跟人回憶這段愉快的旅程,只記得說得最多的是,“鼓浪嶼上全是賣糕點的鋪子呢!”
2015
時隔十年,再上鼓浪嶼。
這一次吸取了教訓,路線的選擇始終遵循一條原則:避開旅游團。凡看到游客聚集,人頭攢動,我們則斷然掉頭,反其道而行。
這樣的決定是明智的,在一片片熙熙攘攘之中,我得以靜靜地品味這座風霜小島的真實韻味。
鼓浪嶼是座人口不到2萬、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島,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島上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歷經滄桑。
島上最初的居民主要是閩南本土居民和外來僑民、華僑,后來廈門成了清朝帝國首批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西方人陸續登島,大興土木,建領事館、辦事處和私家莊園,鼓浪嶼也隨之成為當時兩大公共租界之一。一座座帶有顯著西方設計風格和現代文明理念的歐式建筑,就是這種融合與碰撞的見證。
世事變遷,光陰荏苒,曾經多元文化交流結合的繁華島嶼,也只剩下“有人住的老房子”和“沒人住的老房子”了。
曾經光鮮亮麗的別墅莊園,現在都已殘敗不堪,風雨飄搖。然而越過高高的圍墻和鐵門,看著這些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紅磚拱門、筆直的羅馬柱,仍不禁遐想當年的鼎盛光景。
舊日的高貴建筑,現在是游人們觀光瞻仰的景物,也是拍婚紗照的絕好取景地。與我同行的喵小姐,有一個惡趣味,最喜圍觀(加偷拍)那些拍婚紗照的新人們。
她說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荒誕喜感和黑色幽默。
島上的居民房,則要樸實得多。
走在一條綠樹成蔭的石頭路上,迎面過來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學生,正巧趕上他們放學了。這樣的偶遇令人欣慰,是我想要看到的生活景象,一種人們在此生活、成長、老去的人間面貌。
如果鼓浪嶼只剩下了咖啡館、旅店、和空無一人的別墅,只剩下一份給人回顧的過往歷史,那么它就真成了一座失去真實感的“建筑博物館”了,默不作聲的“展品”和喧囂嘈雜的“觀光者”兩相對壘,互不相讓。
島上多榕樹,每一株都飽經風霜,動輒都有上百歲的年紀了。
榕樹的神奇之處,在于它的枝椏上不斷冒出來的氣根。這些氣根垂下來,隨風飄拂,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生,直到垂到地上,鉆進土中,然后繼續生長,變得越發粗壯,成為氣根柱。許許多多的氣根柱,連同主干一起撐起繁茂的樹冠,長成一副獨木成林、遮天蔽日的氣勢。
也許只有這些華茂永盛的大榕樹,才是這座小島永遠的居民和守衛者吧。
天黑以后,游人們也盡興而去,海邊大道邊奢華高檔的餐廳里還坐滿了人,看樣子,小島的寧靜還要再晚一些才能到來。
2017
當地時間7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鼓浪嶼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有“專家”預計,在這個暑期和接下來的國慶黃金周,會有三倍于以往的游客涌入鼓浪嶼。
好消息是目前門票還沒有漲價。
其實近些年來,島上的居民都紛紛選擇了外遷,只剩下一些低收入的老弱病人和流動人群,醫院由原來的四家縮減成一間衛生所,學校也由六所減少到一所了。
不知后來再去的人們,還能不能看到老榕樹下蹦蹦跳跳的小學生們呢?
——END——
原創作品,感謝閱讀,轉載事宜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