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我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逼孩子學習。
其實在大部分的認知當中,或者說在我們的印象里,好的孩子都是逼出來的,上學的時候逼他們學習,因為家長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成績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學校,上不了好的學校,那么他以后就會沒有一個好的工作,沒有好的工作,那就是一輩子不幸福等等。
那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逼孩子好好學習,那么他一定就能學習好了嗎?更多的情況是什么呢?孩子叛逆了,覺得在家里自己就是一個“分數機器”,家長關心的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成績好不好,很少關心他在學校過的是不是開心。
我看過一部影視劇,孩子在媽媽的逼迫下,成績一直很好,而且是很優秀的那種,媽媽覺得這個事情很好,因為孩子達到了她想要的那種狀態,他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但是后來什么情況呢?孩子在自己最重要的領獎臺之前把自己的母親S害了,而且諷刺的是,還把媽媽扶在沙發上,通過電視看他領獎,結束之后,他自己也跳樓自殺了,原因就是兩次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都因為母親的原因而被迫分開,甚至在成年以后。
當然這只是母親逼迫孩子的其中一種事情,也是導火索。
那么家長們想要這樣的孩子嗎?這也是家長逼迫的結果。
其實是因為不懂教育才只有逼迫的這樣的一個方式,教育的方式很重要,這樣既能達到我們說的優秀孩子的標準,還能使家庭和諧。
如何做到呢?
從獲取知識的角度來說,能讓孩子有一個對知識渴望的一個狀態,那么他的成績自然就會好。那么如何讓孩子有一個這樣的狀態呢?這就取決于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好教育環境。
好的家庭環境需要三點要具備。
第一是安全感、第二是信任感、第三是價值感。若是滿足孩子這三點,那么這個孩子肯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如何滿足?媽媽是條船,爸爸是座山。既有溫馨,也很踏實(可以感受一下,具體的不再贅述)。
第二個問題,支持他所有的愛好。
這個也是沒辦法的感覺,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溺愛”,這樣的孩子肯定以后會出問題的。尤其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他還是一個孩子,你干嘛跟他計較”。
他確實還是一個孩子,但是他總有一天會長大,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一時半會兒是改不了的,當他做了錯事,肯定是要受到懲罰的,那么就還有一句話,“你的孩子不管,社會會有人替你管的”。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教育的兩個極端,一種就是嚴管嚴打,一種就是放縱不管。所以這兩個都不是最好的辦法。有很多為了孩子的教育,聽了很多的教育課程的家長,之后發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沒有多大的效果。
別人的方式只是別人的方式,因為你家的孩子的性格,你家庭的環境,你的性格,你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樣的,這樣的任意一個因素改變,那么這個教育結果都會有影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教育有特定性,專一性,也可以說每個人解決的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一個問題。舉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兩個孩子都是感冒,頭疼,你覺得這樣的病例,醫生會說剛剛有一個孩子也是你這樣的病,你吃什么什么藥就好了,不用看。這時你會是什么感受?感冒有的是因為濕氣、傷風引起,有的是因為細菌病毒引起,那么這兩個感冒是要用同樣的治療方式么?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應符合科學,符合孩子本身,符合環境,一味的帶入,有可能使情況變得更加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