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群里,每天放學后,都會有家長立即就在群里問,老師今天的作業是什么。如果老師不及時回復,就會有更多家長進行語音或者文字轟炸。
我理解,并且我覺得這個做法沒有什么錯。只是我想說,這些是孩子的事情,我們做家長的,首先應該培養的是讓孩子去學會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相信他能做好,而不是幫助他去做。
作為家長,我其實在內心也是矛盾的,雖然我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但是我的內心里,其實是不相信她能真的做好的,我只是想讓她去嘗試就好了,錯了還有我呢。直到最近的兩件事情,讓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放手,因為不是所有事情,我們都能一直陪著她身邊,幫她做好。
十一放假前,女兒帶回了一個表格,說是學籍信息,讓家長填好節后帶學校去。她爸爸趕緊拿過去認真填好后,收起來了。怕弄丟了。節后第一天,大家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然后我們發現,忘記給她帶那個表格了。老師讓中午必須帶過去。
然后,因為是爸爸給收起來了,我就趕緊打電話給姥爺,但是關機,我估計是沒電了。然后我家座機節前剛剛去辦了停機保號。你看就這么寸。然后我急死了,趕緊給小區的另一個媽媽打電話,讓她去我家,告訴姥爺,表格在哪里。
然后,大家知道發生了什么?當我的朋友爬六樓去到了我家的時候,發現女兒已經找到表格了。她告訴姥爺,看見爸爸放進了哪個抽屜,然后姥爺打開果然找到了。
最近又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
上周五放學,老師又給帶回來一個紙條,讓填寫家長信息,其中一個是殘疾人信息需要填否。我們給忘記填了。看到老師在群里的通知后,我和她爸爸就說中午打電話回去告訴姥爺一聲。
然后,我們都以為對方會打,于是都沒有打。晚上回去,一問才知道,女兒回家后,自己問姥爺“否”這么寫,然后自己寫上了。
小孩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自己的事情會非常認真的去完成,如果家長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哪些是他們的事情,并且培養出習慣。
那么怎么培養這些習慣呢?
1、陪伴他們成長,而不是幫助他們成長。
孩子,很多時候想做事情,但是因為肢體的發育或者表達的欠缺,做起來不是那么完美,于是很多家長就直接幫著做了。然后告訴他們,你不要碰這個,媽媽給你弄,你不要弄那個,媽媽給你弄。于是孩子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大部分事情要家長幫助弄的,所以,遇到事情就自然等著家長來弄。那么,家長總有力所不及的時候吧,那個時候,你讓孩子怎么辦呢?
2、正向引導,給予肯定。
還是說這個學籍表的事情,第一次我們忘記的時候,她自己弄好了,回來后,我及時肯定了她的做法:你真棒,能夠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我向她傳達了這個意思。
所以,當再發生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她就知道,如果她自己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就會得到媽媽的表揚。于是,第二次她自己弄好后,我下班回去,她姥爺向我描述了事情的經過,她就假裝不經意的蹭到我身邊,我就抱起來親親,繼續表揚她:真棒,每次都自己的事情,自己弄好,這樣很好,有時候大人忘記了也沒有關系,你自己能記著就好了。
這樣,以后再有什么事情發生,家長又不在身邊的時候,她也不會緊張和慌張。她會想辦法自己先試著不用家長而自己完成。因為,她有成功經驗,她曾經的做法得到過肯定。
3、壓制住自己的擔心,試著相信孩子。
這個,我拿寫作業的事情來舉例吧。開頭我說了,很多家長在問老師作業。其實老師每次都會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作業是什么。但是,孩子小,可能會記不住對不對。所以家長要求老師發群里也是正常的。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要每次回去就告訴孩子今天的作業是什么,然后看著她做。
最好的做法是,你讓她自己去做,最后,你幫助核對下,是不是和老師留的一樣,有沒有漏掉的。最開始,我每次下班都會問下,作業做了嗎?然后拿出手機對下,發現確實沒有漏掉的,然后就表揚她:真棒,老師留的作業你都記住了。然后和她一起看著微信,重復核對一遍。然后再表揚她:你上課聽講真認真!真棒。
如果每次都家長告訴孩子作業是什么,那么,她就不用記自己記住老師課堂上布置的作業,因為她知道,家長會告訴她的。然后延伸出來,孩子就會覺得,課堂不聽講或者漏掉什么也沒有關系,可以讓家長去問老師嘛。
還是那句話,家長不可能全方位無死角的呵護住自己的孩子,試著相信他們,試著放手讓他們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吧。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必要的時候給予指導或者教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