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得深刻而豐滿? 關于寫作的一點思考

最近閱讀了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等一批文學大家的文字,通過對他們代表作品的閱讀,以體會這些文學家、思想家的風格與氣質。而老師則通過提綱掣領的概括,與深入細致的解讀,帶領學員走近這些大家的作品。

在閱讀過程中,有幾點感受尤為深刻,一個是作家的觀察尤其敏銳,他們眼睛,可以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東西,深度及廣度都優于常人,我想這與他們的敏銳與細致體察是分不開的,另外一方面,他們所提出的思想與觀念,雖誕生于幾十年前,放到今時今日來看,仍然毫不過時。

經典書籍 長盛不衰

我記得古典老師曾經所過,他寫作新書的時候,查詢了各類的經典書單50余本,結合多年的職業經驗,運用科學的底子寫作,希望書本可以五年內“不害臊”,等待大家監督與證實。

而我們自己寫作的東西,別說以年為單位了,常常隔幾個月看看都有不忍卒讀的感覺。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這些名家大師的經典著作,可以穿越時空,經久不衰呢。

我想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寫作的內容要經典,比如基于科學和人性的觀點有更長的“保質期”;

寫作研究的對象,如果是經典的、核心的、本質的內容,那么你寫的東西就可以流傳得更久一些,如果你寫時代思考,可以二十年有效,如果你談人性,那么可以多年不變,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人性是進化得很慢很慢的”;

第二,寫作的思考要是深刻的、復雜的、多元的,那些兼具社會科學與文藝的視角,穿梭于兩性之間的寫作者,往往更有價值。

寫作的本質是思考的呈現,寫作者在認知海拔上要與讀者有落差,才能給讀者提供價值,如果寫出來的東西淺薄,那么證明思維的深度不夠。

這里我想到兩點:

一點是社會科學與文藝的雙重關系。

乍一看來,似乎社會科學和文藝離得很遠,因為社會科學似乎用理性態度,將我們的生活解釋得太過于透徹,

例如對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原理解讀;例如對人的情緒狀態在心理學角度下的解讀與釋義,等等。

由于這些解釋特別清晰、深刻,同時又與生活保持著一種疏離,所以往往會給人一種“冷”的感覺。我比較喜歡心理學,在學到一些比較理性和冷的心理學知識時,覺得簡直難以置信,溫度簡直是0下20度,太冷酷了;

可是另一方面,社會科學又滋養文藝,真正的經歷過生命的苦痛,或者理解得透徹了以后,就可以站在再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若同時報以人文關懷,就能得到極大升華,所謂“愛到深處是悲憫”。

這一點上我有感受的寫作者,一個是王雪巖,由于她個人的不幸經歷與資深心理深咨詢師的身份,她將精神分析的工作經驗的片段,濃縮成了最新的著作《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能力》,讀來倍感專業、細膩、幽微、動人。

她的推薦序作者,十分心理的創始人王輝曾說,“她所經歷的,成就了她所能理解的。她是一名柔中帶硬、兼具直截了當的細膩與情真意切的發聲的寫作者”。

另外兩位是育兒公眾號的作者dr pei以及《心外傳奇》的作者李清晨醫生,他們所具有的醫學訓練與科學素養,使得他們的寫作的醫學科普文帶有濃濃的人文情懷。

另一點是關于寫作者對兩性的認識與理解。

我們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優秀的作家是同時了解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的,比如日本的渡邊淳一,寫作了一系列《男人這東西》《女人這東西》《失樂園》等書,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面,對女性心理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林語堂、梁實秋他們的散文里面聊到男人、女人、婚姻等等話題,也是信手拈來。

不僅僅如此,他們還非常善于刻畫男人群體或女人群體的群像,勾勒出社會平均值的男人女人的形象。

由于這樣的特質,這些寫作者仿佛超拔于世俗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男男女女,他們仿佛有著雌雄同體的靈氣,因抱有對兩性世界豐富多元的認識,而能夠游刃有余的在兩性世界內穿梭,從容不迫的寫作。也有人說過,要看一名流行樂手的生命周期能否長久,粉絲的性別比例是否均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社會科學與文藝的關系,既親密又疏離,理性與感性的雙重加持,包括對兩性的豐富多元的認識(比如許多雌雄同體的作家、思想者),使得我們成為更深刻、更寬厚、更豐滿的人。

想成為深刻又豐滿的寫作者,首先要滋養自己的心靈,在我的理解里,復雜性是一種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愿你總有人愛 如果沒有,請你在寂寞中學會包容 愿你總有好運氣 如果沒有,請你在失落中尋找希望 愿你不被傷害 如果受...
    無賴肖閱讀 379評論 2 4
  • C先生的電話打過來的時候,我一瞬間有些恍惚,仔細想了下這個每年過年第一個電話一定留給我的人,逢生日必送祝福的人...
    絳洞花王閱讀 557評論 5 1
  • 人啊,是不是都一樣,總是認為別人的東西就一定比自己的好。
    左岸與右岸閱讀 5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