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尊重的不再只是職務
小時候,如果有個鄰居在外工作,回老家一定受人尊重,無論他這一年收入多少,混的怎樣,哪怕他這一年在外漂泊,回到家鄉也一樣感受親切。
如今,村里村外幾乎很少有年輕人在家務業,大部分都出門上班,可每逢過年回來,鄉里鄉親問的最多是“每個月工資多少?今年賺到多少?買房了嗎?”,家鄉不再是溫馨的港灣,只是鋪滿壓力的短暫居所。
村里一堂兄,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考入廈大英語系,畢業后安排省電力公司做口譯,是我們村聲名遠揚的“翻譯官”,每回趟老家,都會受到男女老少的尊敬,村干部也會擺出一小桌感謝他給村里帶來的榮譽。每每聽老人說起他的故事時,他們總會豎起一個大拇指,說這個翻譯官跟隨哪個高官出訪了,出訪了多少個國家,見了多少外國領導人……
村里還有一位省報的記者,早年短暫在新華社工作,聽說筆桿子超牛。村里曾經有一條石子路,破舊不堪,給村里鄉親出行相當不便,村里向上級申請幾年,一直沒被審批,于是那位記者通過一些同學朋友的關系寫信至縣交通局,很快鄉里關于我們村修路的的文件就出來了,村里的從原先不到三米窄小的石子路改成四五米的柏油路。這件對村民利好的事情,讓他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沾上了光。
這幾年,當他們再回村里掃墓拜親時,曾經的翻譯官也不再那么光鮮,過去的無冕之王隨著歲月的流逝似乎也沒有那么風光。過去的那條柏油路早已在國家政策村村通的大環境中改成水泥路,那位曾經的翻譯官聽說和老婆不合也離異了。
去年, 村里籌建大祠堂,主要對原有的祠堂進行全方位的修繕。修繕祠堂需要大筆資金,除了村里每家每戶都按家中男丁數目交份子錢,還要號召那些曾經有頭面的“干部”、“生意人“、在外上班的鄉里鄉親回來募捐。村里人都關注著哪位“干部”、“生意人“這次捐款最多,捐最多的人一定在村里地位很高,受人尊敬。
這幾年,很多鄉親都陸續遷移,很多戶都搬到城里居住,除了每年清明掃墓、元宵祭神之外,很少能聚集一起。這次修繕祠堂,動員了不少人力、時間才最終成行。捐款那天,場面隆重,不到五米寬的鄉村公路停滿了車輛,從村里排到村外。沒有募捐箱,而是現場直接捐多少登記多少!
“兩百,三百,一千,兩千,五千,一萬,兩萬……“
大大小小的數目都有人捐,捐的越多,總能令人刮目相看,當年那兩位翻譯官和記者沒有回來,而是委托家人分別捐了五千。最受人矚目的是,這回一次性捐出五萬的是當年不起眼的打工小伙,從包工頭到房地產建筑老板,這幾年在廣東混的風生水起,五萬不過是他的一點零頭。捐五萬的還有一位不到三十的姑娘,五年前嫁給一個富豪,開著卡宴,令村里人刮目相看。很多老婦都不禁感慨,再努力的工作,再高的職位,還不如這輩子能找個好婆家,賺到更多錢。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那些帶有職務的光鮮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金錢,在我們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里面,很多聽別人講話,受人尊敬程度,首先看的是對方的財富,而不再只是職務,更不是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