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戛然而止的收尾,意蘊悠長,前文的壯烈化作一抹簡單的余味,細想卻又驚心。這是張愛玲所著小說《金鎖記》的結局,讓人悵然,也令人深思。
? 《金鎖記》又名《怨女》,幽怨也好,怨恨也罷,這都是《金鎖記》貫穿的線索之一。《怨女》這個名稱更為直接地表露小說的主人公與所帶的情感。它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曹七巧的女子從最初封建社會的受害者逐漸成為對別人施以毒手的加害者的故事。
? 如張愛玲自己講的“我的小說里,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曹七巧是被封建社會殘害的人,血肉豐滿,牙尖嘴利更是對他人惡語相向。可是這并非她原本的性格,年幼時的他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兒,小家碧玉,對愛情充滿幻想,天真爛漫。可是卻被自家貪錢的兄長嫁到大戶人家,而夫君是自小癱瘓。現實的打擊于她而言是猛烈的,沒有情愛的滿足,受盡別人的白眼,就連府上的侍女也是瞧不起她的。她只好用潑辣的言語保護自己,而最終陷入瘋魔。壓抑下的她,變得自私自利,禁錮自己兒女的情感,一味的斂財。終究她不再是她,刻薄而乖戾。
? 最初讀《金鎖記》的時候,是從頭到尾帶著厭惡的。討厭她,隨時隨地口出惡言,損人甚至是詛咒。討厭她,仇視一切自己未得到的東西,兒子與兒媳婦恩愛她看不慣,女兒找另一半就從中作梗。可當有前因,也就憐憫了。
? 正如結局所說,三十年前的故事怎么會結束呢?曹七巧的女兒,被荼毒了小半輩子。她會不會也會和她母親一樣,一代一代的毒害下去。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都可以知道只要這種暗黑的舊家庭制度不落幕,這仍舊會成為現實。小人物的悲劇在那個年代總是難免。而今要慶幸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光明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