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泉
昨天的課程提到一個新的概念“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泉”。正確的反義詞就是錯誤,我們不是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追求美好的事物么,所以我們的需求不都應該是積極向上正確的么,怎么會有錯誤的剛需呢?如果說我們會有錯誤的剛需,包括日常的一些不好的習慣竟然也是自己需求的產物,那么其實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到底怎么樣,都是我們自己需求來的!這個念頭讓我悚然一驚,畢竟我們都有意向過更美好的生活,為什么我們往往過的生活卻都是不如意的呢?
是什么讓我們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想要的和我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統一的。
美好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但我們實際需要的確是另外一種生活狀態——比如拖延、懶惰、找借口拒絕做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有這些剛需,它驅動我們不斷的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拖延,懶惰,借口這些習慣才來到我們身邊,日復一日的陪伴著我們,最終這些習慣成為我們的終身好友,讓我們以為它天生就是存在的,忘記了他們只是應我們的需求而來。所以,即使我們有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的權利,我們都向往美好的生活狀態,卻因為自己的真實需求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別,最終我們滿足的就只是我們需要的生活。
為什么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額源泉?
曾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不斷重復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講,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系。比如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腦丘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這段話也許能解釋為什么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泉。因為剛需會讓人產生行動,而行動會改變人的大腦模式。比如說我現在的剛需是“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為了滿足我的需要,我會把接收到的重要信息都進行分析和從新解讀,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信息和思考之間就建立起了固定的聯系。時間長了,只要接收到信息,我都會默認的去對它進行思考和解讀,而不是直接吸納它的內容。一旦這種新的連接穩固起來,它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習慣,會伴隨著我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去接受處理信息。
改變現狀有多困難?
而關于勝肽的說法,讓我明白了為什么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會那樣的困難和痛苦。
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首先要面對的是外界的誘惑和挑戰。畢竟八卦到處都是,借口也很容易找的到,每天那么多新鮮的新聞,那么多更容易的事情在我們周圍徘徊,要拒絕他們的誘惑,確實需要自己堅定的信心。而且有很多時候,和你一起八卦的人是非常討厭你開始變得不同一點的,畢竟你變了就顯得他們不思進取了。他們也會成為你改變的巨大挑戰。
忍受誘惑,接受挑戰已經是不容易,但自己生理上的痛苦才剛剛開始——被你長期用將就、拖延、回避痛苦等等勝肽喂養起來的感受器是會饑餓的,當你想不將就,不拖延,不逃避痛苦的時候,你的細胞接收器就開始有情緒,鬧別扭,開始喊餓。你的心開始癢癢,開始想要恢復到讓自己的生理舒適的狀態,想要退縮。
最最關鍵的一點是,即使你開始游信心能努力的戰勝這些誘惑、挑戰、痛苦,新連接的建立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想度過這些困難期使用的時間要比你想象中的長一點點。一不小心,你就會又回到原點,只在大腦中剩下一個半途而廢的連接網。時間長了,半途而廢這個毛病反而到會成為一個新的穩定需求。
為什么成功的都是少數人?
想到這里,才知道為什么優秀的人,成功的人永遠都是少數。
第一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看不清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以為自己的想要的就是自己需要的。盲目的去努力,最基本的方向都是錯誤的。
第二是因為缺乏耐心和勇氣。即使選對了方向,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足夠的耐心趟過時間這條河,最終也會被這條河吞噬。
怎樣改變自己的現狀?
那到底怎么認清自己的需求,怎么改變自己的現狀呢?下面沒有方法論,畢竟除了吃喝拉撒睡這些生理需求,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你的需求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而所有的改變說到底也很簡單——行動。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結合自己的實際去尋找改善的方法,而不是在大腦中臆想,我有了一個好的方法,就能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