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最初看到這句話我有些震驚,雖然我向來不喜歡人際交往,甚至也想過沒有人際交往該多好呀,但也仍然不能理解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這一命題,更無法想象宇宙中只有我一個人生存會是什么樣子。
我不想再和別人比較了
你自卑嗎?
不瞞你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作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我沒有窈窕的身材,沒有令人艷羨的名校學歷,沒有超高的智商,沒有很好的口才……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十足的loser,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但是仔細一想,我的自卑感究竟來自于哪里?
我發現,幾乎每一項指標都是來自于和他人的比較,或有意或無意,或主動或被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別人比較似乎并沒有像小時候那樣能使我奮進,使我斗志高昂,反而強化了我的自卑心理和敵對心理。
敵對心理其實是更可怕的,最初你可能因為一次比較中的失敗敵對一個人,但久而久之,當你一直處于一種競爭失敗的憤恨與不滿中時,你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種心理狀態。
那便是“所有人都是我的對手,全世界都是我的敵人”,這個世界是如此的令人厭惡,每個人似乎都在隨時等著看我的笑話,看我戰敗落魄的樣子。
阿德勒說:“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每個人生而平等,這是一句我們聽了無數遍的話,可是真正認可這句話的人又有多少?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有一些長處,我也曾鄙視過班里成績倒數或是穿著打扮邋遢的同學,這種競爭上的優越感給了我短暫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并未觸及心靈,有時我甚至像厭惡自卑一樣厭惡它。
漸漸的我感受到,與別人競爭并不會帶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我往往會受傷,不論是戰敗還是獲勝,都對我沒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于是,我決定放棄與他人的比較,轉而只與自己比,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所說,所有的人都平等地走在同一個平面上,無論走在前面或者后面都沒有關系,因為這個平面上并不存在縱軸,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去超越誰,而是為了成為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