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早上上班時,一對父子站在小區里爭吵:
“好寶貝,對不起,爸爸給忘了,快遲到了,我扶著車子,你快跑回去取,謝謝寶貝兒!”扶著電動車的瘦爸爸一臉歉疚地對兒子說。
帶著紅領巾的兒子,余怒未消,邊往回走邊嚷嚷:“明明就跟我的書包放在一起,你竟能忘拿,我真懷疑你是不是我親爸爸!”
“對不起,對不起,是爸爸不好,害你跑一趟。”“瘦爸爸”反倒像個做錯事的兒子。到底是兒子要上學,還是爸爸要上學?我的心里充滿了不安與擔憂。
看“紅領巾”的模樣、說話的腔調及個頭,像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到現在,孩子與爸爸還不知道忘記帶學具是誰的責任?還在如愛嬰兒般大的在愛八九歲大的孩子。
都說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
而細細想來,母雞對孩子的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變化的,是有分寸感的。
小雞小的時候,她會把它們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呵護,給他們安全,給他們溫暖,幫他們啄食,幫他們躲避外侵與風險,但隨著他們的長大,她的愛也明顯發生了變化,不再幫著他們啄食,打雷下雨也不再把她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直至最后的獨立。
而我們做父母的,往往孩子們已經到了斷奶期,而父母卻變成了無法斷奶的嬰孩,愛孩子的本事與能力,還停留在愛孩子的初期。
愛,本來就是是一個變量。愛,也是能力的體現。父母的愛有多智慧,孩子的成長就有多順利。
所以,父母的愛,首先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正常的有愛,有分享,有擔當,能獨立的“好人”,然后才是成人,成材。
孩子是否有能力愛,取決于父母是否有本事給予孩子恰當的愛。畢竟父母才是孩子愛的啟蒙。
父母養孩子的目標,首要是孩子能成為獨立的人。能獨立,還怕孩子不成人?不成材?
如果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把“壞的”愛一點一點給了孩子,那么孩子的成長便會變成了“溫水煮蛙”一樣 ,找不到愛的方向和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