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俗人。”李木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李木長相清秀,皮膚健康。30歲的年紀卻經常被誤認為是90后。別人夸她心態好,她也總是回一句:我是個俗人,沒什么夢想,不愛操心。”
別人談中年危機,30歲覺得自己一無所成實在焦慮。她說:想那么多干嘛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都是瞎著急。”
別人學英語、學鋼琴要給自己提升附加值,她說:唉,都是有錢人的娛樂。我們沒錢的還是要多想想掙錢的事兒。
別人說,張三和她媳婦離婚了,她媳婦說三觀不合沒辦法過這一輩子。她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三觀這種借口還不是被現實逼得。
總之,她不談理想,不談喜好,看房價比看娛樂八卦更有興趣。
可李木本來并不是這樣的。
李木小時候,家里人把她當才女一樣夸耀。的確,李木沒有受過特別指導,文章卻寫的異常靈氣,學習領悟力高,深受老師喜愛。一年級開始參加市里的征文比賽并拿獎,高考也是文科狀元,所有認識她的老師同學甚至家長都夸她有天賦。大學時候她參加文學社,文章愈發顯出機巧心思。她憑著自己天生的才情度過了輕松愉快而且值得驕傲的學生生涯,并且以為自己可以像她仰慕的那些人一樣,用一支筆桿子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那個時候她熱愛讀書、寫作、繪畫。她熱愛電影、戲劇、音樂。幾乎是一個標準的文藝女青年。古詩詞信手拈來,經典影視作品如數家珍,她過的恣意瀟灑,甚至有點洋洋得意了。
可是畢業之后,她卻找不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天賦的工作。她嘗試去報社,可是專業不對口,連實習的機會都沒有。她去過劇院,可是工資少的可憐,還整天打雜。
她對自己說,如果沒有面包,夢想終究是要慢慢被侵蝕。她覺得自己以前異想天開,她羨慕宋朝文人雅士都可以有自己一席之地,寫寫詩作作畫就可以受人敬仰。
一些過來人對李木說,找工作要找個穩定的,找工作要找個有前途的,那些你喜歡的終究是業余愛好,不能指著那個生活的呀。
李木相信了,從此頗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覺,她找到一個文案工作踏踏實實開始了職場生活。
在這里,她寫的每一個字領導都要看過才能定稿,這里不需要她文思泉涌,只需要她追著熱點借勢營銷。偶爾寫過幾篇自己頗為滿意的文章,領導說太過文氣,不吸引眼球。“標題黨?知道不?”領導恨鐵不成鋼,李木什么也沒說。
這個單位里沒人在乎你是不是看過《肖申克的救贖》,沒人在乎你是不是喜歡德沃夏克,至于你最喜歡的小說?最好對你的寫作有幫助。沒事還是看看互聯網營銷吧!
所以李木覺得自己好像瞬間理解了這世界,她對自己說,忘記以前那個不切實際的自己,趕快來到現實世界,適應這世界的頻率。
所以,她把“我是個俗人”掛在嘴邊,提醒自己。
年會之后,領導宣布大領導層有人事變動,即將上任一位首席運營官,主抓公司品牌推廣工作。大領導上任之后果然雷厲風行,準備增設一個品牌部,并且本著老員工對公司更加了解的意思,打算從內部選拔幾位員工。
這是個好機會啊,李木想。品牌推廣不同于產品推廣,產品看重的是業績,只要能賣出去,無所謂天天喊著“特價”“促銷”這樣的字眼。品牌推廣就不同了,如何影響你的用戶,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故事,這是最需要情懷的。
李木很想試試。
大領導安排了一個簡單的選拔,他請有意向來品牌部的員工們集體進行一個面試。面試的內容很簡單:寫一個可以打動自己的故事。
李木很開心,寫作可是自己的強項,她幾乎可以想象得到自己洋洋灑灑寫下的故事令大領導滿意的樣子。
下筆的這一刻,李木突然腦袋空白了,想要拿些什么詩詞或者案例居然想不起來適合的,一句話在腦子里翻來覆去就是說不順。她急的有點出汗,哆哆嗦嗦寫下了一個蹩腳的故事。甚至最后都沒有表明立意。
完了。李木清楚的知道。
除了拿不到那個職位,更嚴重的,自己曾經的靈氣與文采居然一去不復返。
“我真的,成了一個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