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永澄老師在公眾號的日更中貼出了一個附。即就是在當天精選留言的點贊量排名前五的人,都會獲得永澄老師的一個技能指導。再加之當日的文章中,他通過自身的求助行動讓我們去理解"求助是一種融資"這一觀念。
而后便開啟了瘋狂的朋友圈,發動所有的人際關系去留言區點贊。這種點贊行動一直持續到晚上,最后第一名留言的點贊量竟然達到五百多,前七名也都是三百多點贊。
今日反思的時候,想了想別人晚上的收獲。比如:求助是對情感賬戶的一種取款;求助是一種融資行為;驕傲而又自卑的人不愿意去求助。仔細想想,這些觀點都有支撐他們存在的理由。先說第一種吧,求助是一種感情賬戶的取款。古典老師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銀行賬戶,只有當雙方都一同往里面存錢的時候,這個賬戶才不會出現財政赤字,但是一個人如果平時就很少維護他的情感,那怎么去向別人求助呢?透支么?或許吧,這時候得到的就是需要平時好好維護自己的情感賬戶,而不是一直讓他們處于財政赤字,等到想要時候卻沒錢。
第二種觀念,求助是一種融資行為。把自己當成一個公司,自己是自己的CEO,現在公司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推動企業的發展,那么就需要融資,也就是需要向別人求助,來過去幫助。這里有一個底層的認知,自己的產品有價值,自己一定能夠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的成長一定能夠給幫助自己的人帶來回報。
這里有一個底層信念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有巨大價值的,
第三種觀念是在心理學方面經常講,孩子在小時候的需求從來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會產生一種我的需求不會被滿足,因為我向爸爸媽媽尋求需求的時候很少得到滿足,作為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想別人求助也當然不會得到滿足。因此可能會羞于求助或者說恐懼求助,更害怕的是即便向別人求助了,得到的也可能是跟小時候一樣,并沒有被滿足。這塊得到的就是要學會愛自己。去探索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不斷用語言去愛自己。
后面樹豐老師還提到資源的使用應該像軍隊的排兵布陣一樣,要有系統,而不是一下子把所有資源全部投入。比如高中同學資源,大學同學資源,同事,共同的社群伙伴等等。
對于自己來說收獲最大的還是那三個點,自己是有巨大的價值的,需要用行動去釋放出來;使用非暴力溝通來學會愛自己;要去梳理自己的資源,定期向自己的情感賬戶存款,避免財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