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投資者而言,牛散(最牛散戶)是神秘而又令人羨慕的群體,他們不是機構,卻資金雄厚;他們眼光獨到,手中的股票總能應聲大漲。他們活躍在股市之中,擒股經驗為人稱道。
絕技:博ST股重組
代表牛散:劉芳
在中國股市最牛的2007年,劉芳這個名字開始脫穎而出,始于2007年股市上“ST金泰”連續42個漲停,“ST金泰”屬于黃光裕哥哥黃俊欽旗下。2007年3月“ST金泰”公告重組,將黃俊欽旗下“新恒基地產”業務注入金泰,公司股價隨之暴漲。外界粗略計算,劉芳在“ST金泰”上的建倉成本不過1000多萬元,最高時凈利9000多萬元。
基于劉芳介入了多家具有重組、整體上市、股改等炒作題材股票,以其獲利之巨、賺錢之輕松,而被稱為“史上最牛散戶”,又被封為“漲停板大隊長”。
一直以來,ST板塊都是滋生重組股的溫床。專門選擇ST股進行投資的ST板塊淘金團也在不斷壯大,看中的就是ST公司“烏鴉變鳳凰”的潛質。很多在資本市場聲名響亮的“明星”都參與過ST股的炒作盛宴,如王亞偉、孫建波、吳鳴霄等風云人物。
絕技:偏愛次新股
代表牛散:張建斌
A股市場最火的概念之一當數次新股無疑。在IPO重啟之后,“粥少僧多”的新股發行,造成了中簽比中獎還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得不到“滿足”的市場資金將目光轉向了次新股市場,并造就了多只翻番牛股。眾信旅游是其中領漲先鋒。自上市以來,眾信旅游暴拉11漲停漲停,在網下配售環節成功獲配的4名牛散,也隨著眾信旅游連翻3倍有余的股價,賺得缽盆滿溢。張建斌就是其中獲益者之一。作為最老一批“牛散”,張建斌最早的戰場是二級市場,1993年進入股市時僅3萬元資金,而在2001年則超過了1億元。
絕技:20年不變信奉價值投資
代表人物: 劉元生
“劉元生”這個名字每年都出現在萬科公司年報上,像一根不倒的桅桿,伴隨萬科這艘航船闖過了難以計數的波峰浪谷。多年的等待終于有了巨額回報:劉元生持有的1.33億股萬科股票,以4月24日收盤價7.99元來計算,市值為10.6億元。而當年,劉元生買這些股票僅僅花了400萬元。這一投資的增幅,超過了股神巴菲特。
1988年12月末,萬科正式向社會發行股票。因為一家本來承諾投資的外商打了退堂鼓,與王石相熟的香港人劉元生聞訊用400萬港元認購了萬科360萬股,堅守萬科A,且鮮有買賣。
絕技:買增發股,躋身散戶榜前列
代表牛散:劉益謙
劉益謙從倒賣國庫券,到第一批吃螃蟹的股民;從法人股大王,到定增專業戶。其在定向增發上顯示出來的手腕才可謂真功夫。僅2009年,劉益謙就以個人名義參與東方電氣、保利地產、金地集團、首開股份、華電國際、浦發銀行、高鴻股份等7家公司增發。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可能要數在京東方A的成功運作。2009年4月27日至5月5日期間,劉益謙出資16.8億元認購了京東方A定向增發股份7億股。2010年6月10日,上述增發股全數解禁,劉益謙由此獲利7億元左右。在解禁之后的數月間,劉通過減持累計套現均在10億元以上。而增發價與當時市場價間的近1元價差,也讓其投資收益率達到了三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