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卡努”正式襲擊廣東,沿海地帶首當其沖,估計又是一翻不一樣的景象。聽說上一個臺風襲擊過來的時候,珠海澳門同時受災,但是珠海通電通高速的速度明顯快于澳門。不是臺風襲擊的力量不一樣,畢竟臺風不像人一樣,會區別對待。而是當地的救援工作力度不一樣,人不一樣。
每次臺風過來總是被人津津樂道地提起來。首先在微信炸開的就是各種暴雨襲擊城市圖,呼一聲,裙子掀了,呼兩聲,汽車翻了,呼三聲,樹木拔了,呼四聲,群眾飛了。然后新聞開始播哪里哪里受災,怎么受災,領導指示,快速救援。每次貌似一樣的套路。似乎每次都讓人民群眾沒有安全感,然后都是買保險去了,然后發現保險里面的拒絕賠付條款里面就包括了不可抗力因素-臺風。從我一個人民群眾的視角里就發現,是不是我們的抗災能力太弱了。然后研究了一下,是我們應對能力太弱了。
每種能力的習得來源于科學理論支撐,循序漸進的實踐和不斷更新的方法。臺風的應對自古以來就有,科普文章也不曾斷過。我們一直也知道臺風是什么,怎么形成的,怎么吹過來的。幾級的臺風會造成怎么的影響。然后我們一直都在經歷臺風,但是應對貌似,從未變過。但是我們的辦法貌似沒有更新過。臺風來了,然后新聞播了,臺風要來了,然后受災,然后救援。
我在想,既然現在都提倡萬眾創新,那么是否我們的臺風應對都能萬眾創新呢?是否能夠有一個平臺讓大家討論一下怎么應對例如臺風這樣的自然災害呢?然后是否有人去驗證這些方法呢?以前地震的時候我們老是拿日本說事,覺得他們應對能力很強。我敢肯定他們是震怕了。那我們有沒被刮怕了呢?是不是刮怕了那些伙伴們,都已經沒機會發聲了呢?還是說,有人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