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去面對,其實是一條大難題,難在我們的心,放不下;難在我們的心態,并未能及時調整。
看了吳軍老師關于砍斷厄運的這篇文章,以及文后讀者的留言后,我弄懂了2個概念,以及“止損”、“認命”4字。首先說說兩個概念:“沉沒成本”vs“邊際成本”。
有選擇=有成本。沒有選擇=沒有成本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的原意是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我們沒有辦法再次選擇,即我們沒有選擇,成本早就沉沒,所以沒有成本。
for example:去看電影,我們坐在電影院里面15分鐘、20分鐘,就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其實電影票已經買了,錢已經付了,如果這部電影不好看的話,你最合適的做法是當場離開。因為買電影票的錢已經沉沒了,不再是成本了。
即在問題:電影不好看,怎么辦?
其實有兩個選擇可以做:
A 不看了,
B 繼續看下去。
因為存在這兩個選擇,所以是有成本。
但是對于電影票的錢,這件事,因為已經發生了,無法改變,即無法選擇,所以不存在成本,所以已經沉沒掉了。
對于這句話,能踐行的人其實不多,因為這需要智慧和勇氣。
首先,很多人跟曾經的我一樣,聽過這句話非常多遍,然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一知半解;而后,弄懂了這句話后,我發現要真正踐行它不容易:需要反復的弄清沉沒成本的概念,并且在現實壞運氣當頭一棒時,及時調整心態。
而邊際成本,就更貼近生活現實。因為在很多抉擇的時候,我們在其中一個選項中已經有所投入的了。所以此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達到目標這個邊際,我們還要付出的成本是多少。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在別人看來是一個非最優選擇,但是那可能的確是我們最優的選擇。
"“那么怎樣才能站段壞運氣鏈呢?其實方法很簡單,是要記住“止損”和“認命”這四個字就好。故事中的柏啟爾有四五次斬斷壞運氣的機會,但是他不懂得止損,總想補救,結果窟窿越補越大”
不懂得止損和認命的表現:總想去補救——無法接受已有的壞結果,無法坦然的去面對它,更無法停下來整理思路,去focus on 目標和目的。
為什么人往往難以做到“認命”和“止損”呢?
吳軍老師給了他自己的見解;
“很多人不肯認命,不肯止損,骨子里其實還是太高估自己了——不僅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高估自己的地位作用。高估自己的能力,才會覺得自己有翻盤的可能;高估自己的地位作用,才覺得什么都該是自己的,什么都不能少。
如果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自己的那點所得,不過是上天的恩賜,得到了固然可喜,得不到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久愿意割舍,也就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我們往往維護我們的全能自戀感,而無法去接受現實的挫敗,“憑什么是我?”等想法只會讓我們越陷越深,讓我們沉沒在厄運的沼澤里。
在我們自我的想法和現實之間,現實是大佬,認命是認識到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除了人的努力外,還有天給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