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帶著抱怨和沮喪;回,裝滿美食和詩意。
坐到打烊
郭菲老師(以下簡稱“菲姐”)看到朋友圈得知我去靈寶參加詩教年會,昨天下午從鄭州回來要請我吃晚飯。菲姐先回到家又步行到會場等一會,下午場才結束。看到菲姐,就想到7月教育行走,記憶躍腦而上。
一同吃飯有七人,除了菲姐、我和同事李老師,還有曹老師、嵇老師、胡老師、陳老師(都是靈寶學校的頂梁柱)。她們一見我說得就是“菲姐自從參加教育行走回來,嘴里不停地提‘小辣椒’,都有點吃醋了”,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干嘛老提我呢?她們說著我光傻樂,嘴張著憨笑。嘮很多話,家長里短,我和李老師說得不太多。聽著聽著,我越聽越納悶,越聽越納悶,忍不住問菲姐:
“姐,大家這么優秀,我越聽越覺得自己啥也不是,為什么你會跟她們提我呢?”
“暑假教育行走中只有咱倆是三門峽的,除了一位是大學生的參與者外,你應該是老師中最小的了,給我很大的沖擊。為什么跟她們提你呢?因為三方面,(1)學習意識;(2)主動的學習意識;(3)持續的主動的學習意識。現在新一代年輕人,愛學習的不多,像你這種持續的主動學習的人就更少了。像那個300天日更打卡挑戰,你做到了我還沒有。我們有些事做著做著就消失了……”
“我也是要消失了,今年這個300挑戰不成功了,已經漏十幾天了,實在困了累了不知道寫啥就睡了。我也發現精力好像沒有之前多了。”
聊著吃著,吃著聊著,算上送菜、端湯、送灌湯包、辣椒、換熱水、熱菜等服務,服務員阿姨至少進過我們房間8次。最后一次她說的是:“不好意思,我們要打烊了!”收拾離開,最后又拜托阿姨在店里給我們合張影。
聊到下車
回家的火車上人不多,同一節車廂有好幾位澠池的老師,不自覺聊起這兩天的學習,我們干脆直接火車上研討學習,分享各自的聽課情況。
專家就是專家,今天上午講課的3位老師中顧文艷老師和何夏壽老師講課效果非常好,上課就是享受,好像不懂詩的人也會寫詩了。老師說三遍“下課了”,娃們坐著不動“不下課”“還想上”。時間不等人,不下課也得下課了!第2位王立春老師講的很專業,就是略微深奧,問我也難回答不出她的問題。她講了兒童詩藝四個方面:(1)淺語凝固美的瞬間;(2)給事物以生命,萬物皆詩意;(3)用藝術的真實覆蓋生活的真實;(4)詩是一場動詞的狂歡。講到這時間差不多孩子們也沒有時間寫詩了。
王宜振老師跟老師們分享《詩歌要用意象說話》,介紹什么是意象,實像和虛像,詩的藝術。我主要記住了:抽象的情思只有轉化為意象,才能構成詩的藝術。忌諱直接說出情思的名稱,要有一種“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感覺。例詩魯藜《泥土》是我舉手讀的,因為我最喜歡這兩句:
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就時時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做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我要成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萬物又離不開。】
大家對我太捧場了,聽我說一路,我都說累了。聊完了,也該下車了。
中午結束基本都沒有時間吃飯直接奔火車站,杜老師向大家分享她家人準備的面包,吃著真甜,不只是面包甜,是感覺到她和家人彼此之間的關心與愛意甜,當然還有對我們的照顧甜。連吃帶拿,我還裝走了三包。
我還帶回家五個靈寶肉夾饃,這是昨天陳老師買得多,她們五位都沒吃,讓我帶回來了。差點沒帶回來,昨晚怕壞放在窗臺那,早上果然忘了拿。中午又去酒店拿了,現在熱熱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