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仍不解為何而忙?為什么每次遇到問題,總是手足無措?為什么總是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來來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里有本武林絕學,只消五分鐘,便能為你剝開云霧,探尋這背后的真相。
首先,我覺得一個好的分享,絕不能急著拋出一堆結論,讓讀者頻頻點頭,大贊之:沒錯,沒錯,說的好有道理。
然而大多數的成功學和技能貼都是拋開公理,越過定理,直接把結論拋給大家。這分明就是把原本用我們自己批判性思維便能得出結論的東西高價賣給我們,這是極其危險的。這樣的東西會一點一點地給侵入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的腦子變成空有條條框框知識點的筆記本。
沒錯,所以今天我只做一個分享,告訴伙伴們何為批判性思維,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做出明智決定,得出正確的結論。
而關于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希望大家都能用批判性思維自己去找到答案,fighting!
1.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不是盲目的行動或者反應,它不受情感,貪欲等誘惑的擺布,也無關偏見,它考量的是我們的思維是否符合好的標準,是否符合邏輯,它幫助我們識別人們在形成結論時的常見錯誤,幫助我們對自己的論證展開反思,并不斷完善之。
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
剛聽完這幾句話,相信不少對批判性思維一無所知的朋友會瞠目結舌,“什么?這么死板的定義!你說的都是什么鬼?”
沒事,讓我們一起看看什么不是批判性思維,什么會影響我們的理性思考,這樣更能理解批判性思維的概念。
2.什么不是批判性思維(有效的論證)?
(1)采用修辭語影響他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使別人接受你的觀點。
修辭語包括委婉語/粗直語,閃爍其詞,貶義,暗示,嘲笑,夸張,定義,解釋,類比,比較以及加載問題和刻板印象等。
倘若我們把墮胎定義為謀殺未出生的孩子,這就應用了定義的修辭語,倘若我們為證明自己的論點而提到“據消息人士稱……”這就采用了替代證明。
試想一下“ 他是因怯懦而戰敗 ”和“他是因謹慎而戰敗的。”的區別,試想一下意味深長的提及和無正當理由的假設有多大的功效,事實上我們總是很容易被修辭語給左右。
一樣的結果,不同的修辭語會使得我們對戰敗的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把修辭性語言當做判斷是一種謬誤,是偽推理。
2.訴諸其他的偽論證
如:把憤怒的情緒當論據(尋找替罪羊),源于同情的論證,源自嫉妒的論證,訴諸武力的論證,源自同輩壓力的論證,一廂情愿的論證,群體思維,使人負疚,自負感,轉移注意力,訴諸公眾的論證,合理化,以錯制錯,訴諸人身(如自相矛盾,因人廢言,因人納言,毒化井水)的論證,生成謬誤(如當時無人理解風暴,所以有了上帝的概念),稻草人謬誤(攻擊的不是對方立場,而夸大事情本身),虛假的兩難境地,完美主義謬誤,劃界謬誤,滑坡論證,乞題論證(循環),錯置舉證等論證都不是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論證。
說了一大串你是不是鎖緊了眉頭,是不是覺得更難理解,又開始對我的筆記嗤之以鼻了。是不是大嘆之,“你說的好枯燥,這些偽論證是嘛意思?為什么要提這些偽論證呢?”
簡而言之,這些偽論證要么是一廂情愿的,要么為一己之利,要么受誘惑所致,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總之變得不可信,同時這些偽論證都讓我們的思維不再清晰,慢慢地變得模糊而不真實。——批判性思維在于提出問題,并能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回答之。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問的是自己。
3.認知偏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思維。
我們總是傾向于通過結論的可信度來判斷推論的正確與否,這便是信念偏差。
當然,可得性啟發(以為自己關注了,事件發生的概率便增加了),從眾效應,消極偏見(損失規避),圈內偏見,服從權威,過度自信效應,高于平均的錯覺等認知偏差也是一股可以默默改變我們觀點的強力量。
譬如以下論證,你能看出判斷它是偽論證還是演繹論證?
所有的貓都是哺乳動物,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狗,所以貓是狗。從結論上看,這分明就是錯的,但是請不要急著下定論。
因為從演繹論證的有效性上看,這便是有效論證,是正確的批判性思維模式。
那么究竟如何去進行批判性思維,得出正確的結論?
兩類推理
沒錯,就是用演繹或者非演繹論證去進行推理。演繹論證是排除了任何懷疑的論證,而非演繹推理并不證明而是找證據去支持你的結論。
在清晰地思考前,我們要排除四種不清晰的思維:模糊,歧義(如語義,語形和組合歧義),抽象,定義術語(如修辭性定義)。
好了,如果現在覺得清楚明白了我們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讓我們開始做演繹論證吧。
傳統的論證很簡單,它便是前提+結論。但是在做邏輯論證的時候,記得要避免偽批判性思維,才能真正看透事情的本質。
加油!愿所有人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用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去武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