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看到“普通”的事物,經常會問出類似的問題:“媽媽,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長大后,我們看到有的人生活富足卻過得不快樂,我們看到有的人忙碌一生卻如同提線木偶一樣沒有靈魂,我們看到有的人手足健全卻想要放棄生命……
這時候,我們卻好像變得麻木了,變得不會提問題了,變得不認識那個小時候愛問問題的自己了。
這時候,我們該多一點生命的探問。
命運是無常的,如何應對苦難?生命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本書《生命的探問:弗蘭克爾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作者是弗蘭克爾,曾獲得醫學、哲學雙博士學位,并在哈佛大學等多所高校擔任教授。納.粹時期,作為猶太家庭,弗蘭克爾和家人被關押在集中營受盡非人的苦難與折磨,只有他和妹妹得以幸存。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煉,弗蘭克爾用三場演講向世人展示了他對生命的叩問,為人們尋求生活的意義打開了另一扇門。
弗蘭克爾曾說,精神上的放縱,會導致肉.體的衰敗。而他精神上的自律,讓他在67歲時考取了飛行員駕駛執照,在80歲時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
物質越發充足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探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不僅關乎自己的健康,更關乎人類的福祉。下面,我們一起跟隨這位智者來一場精神之旅。
01 兩個厭世者的對話:我期待生命中的什么?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無聊就像一只隱形的貪婪巨獸,它吞噬了人們的靈魂,讓人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他們被稱為厭世者,他們每天都覺得很累,他們只是活著,而不是生活著。
弗蘭克爾說,他曾經聽到有兩個厭世的人聊天,他們覺得生活毫無意義,他們“不再對生活抱有任何期望”。然而,情況并非如此,其中一個人有一項未完成的科學工作,另一個人在國外有一個牽掛的孩子。
不論是為了追求事業上成功,還是尋求家庭的溫暖,這兩個厭世者正因為對生活有所期待,生活也就有了更多意義。
對于生活的意義,弗蘭克爾說我們可以給出一個積極的回答,但最好是用一個具體的經歷給出答案。
很多人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卻腳踏實地做事,對生活滿懷期待。他們在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比如:期待升職加薪,期待生活美滿;也可以是具體一些的,比如:期待夢想成真,或者等待愛情開花結果,還可以期待很多很多……
有一個人,我們期待的,或者已經擁有的,在她那里都成了奢望。
于娟,一位復旦博士,在一個大有作為的年紀,不幸被查出乳腺癌晚期。她一生夢想完成的環保事業,原本向往的美好家庭生活,在這一刻都變得那么遙不可及。“斷腸蝕骨腐心”這類只在武俠小說里看過的詞,于娟體驗了無數次。即便這樣,于娟還是會有所期待,她的生命依然充滿了無限的意義。
她說,她什么都做不了了,能做的只有無畏施了。她利用剩余不多的生命寫下了70多篇抗癌日記,她的堅強給無數同樣遭受痛苦折磨的病友送去鼓勵,她對生活的熱愛給深陷泥沼的人們帶來希望。
于娟對弗蘭克爾關于生命意義的思考做了很好的詮釋:用一個具體的經歷給出答案。
另外,弗蘭克爾還指出,不是只有行動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負責任地回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同樣可以探索生命的意義。所以,好好活,就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工作來賦予生命意義,也可以學會愛他人賦予生命意義,最終,我們都通過戰勝苦難賦予生命更多意義。
02 生命緊要關頭的叩問:生命期待我的什么?
如果為他人著想是最好的善良,那么生命最艱難的時刻在還在為他人著想,就是最高級的修養。
弗蘭克爾有一個病人,病情惡化后的某一天,他感覺到自己快要不行了,恐怕撐不到第二天了。醫生說過會在病人臨走時給他注射藥物緩解痛苦,他把這事告訴醫生,讓醫生提前完成注射任務。這樣一來,醫生夜間休息時就可以不被打擾了。
脊髓腫瘤讓他無法通過工作實現生命的意義,但他時刻想著為他人考慮,這是最頂級的修養。提高自我修養,是生命的意義另一種的具體表現。
弗蘭克爾說,疾病不一定就會導致意義的丟失和匱乏。上面提到的那位病人,他不僅用外在的行動賦予生命意義,還通過讀書來探尋生命更深的意義。
現在“空調Wifi西瓜”優越生活條件下的我們,更應該想想,怎樣的生活才更有意義。
還記得2020年春節期間轟動一時的“暴.力傷醫”事件嗎?盡全力救治的病人,最后卻恩將仇報,讓陶勇醫生后腦及全身多處重傷,險些要了他的性命,這讓他墜入了人生的至暗空間。
最后,陶勇醫生走出了黑暗的旋渦。帶領他走出人生低谷的不是“生命能給我什么”,而是“生命期待我的什么”。還有那么多的病人等著他去救治,還有那么多醫學的未解之謎需要探索,還有那么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需要去完成,這是陶勇在生命緊要關頭的叩問。
就像弗蘭克爾的觀點,疾病和苦難并不等同于喪失意義,如果你正確看待它,它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收獲。
在集中營里,曾有個病人在臨死前告訴弗蘭克爾:“我要感謝命運把我帶到這里。在我此前的生命里,我一直想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卻沒能很認真地去做。”
是的,即使所有的東西都被剝奪,我們還可以做個有修養的人,去滋養我們的靈魂,這是內在的生命意義的探索,這是生命給我們非常珍貴的禮物。
所幸,我們沒有生活在集中營,我們可以做更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
03 地獄里的幸存者告訴我們:對生命說是
人生多磨難,該如何面對?
苦難降臨時,有的人表現得畏縮,最終落荒而逃,放棄了生命,拋卻了斗志,丟掉了尊嚴。而有的人表現得勇敢,他們與天斗,與地斗,享受這無窮的樂趣。
后者大無畏的精神固然值得欽佩,可有時候,柔弱能勝剛強。
大約在75年前的德國,一個小鎮上“跛行”著一群人,他們衣不蔽體、顫顫巍巍的樣子像極了電影《生化危機》里的喪尸。
可他們不是喪尸,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被剝奪了人身自由的人,在地獄里艱難求生的人。
這群集中營里的囚徒,他們的雙腿因饑餓而變得水腫,他們的赤腳生滿化膿的凍瘡,他們的平均體重只有80斤。很難想象150克的面包如何維持一個成年人4天的生存,而且還要忍受納粹皮鞭下的高強度勞作。
面對這地獄般的苦難,抗爭就意味著死亡,弗蘭克爾能做什么呢?他選擇了迎接命運的安排。
弗蘭克爾告訴我們,在不可改變的事實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對生命說是,學會去接受它,去承擔責任。
這種接受不是“只能這樣”的被動接受,而是“我要這樣”的主動接納,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是我們的自由。
自由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就會豐富多彩。
生活對每個人提出的問題因人而異,所以,事情的意義是自己給的。當我們學會了對責任說是,對生命說是,任何一件細微普通的事情都有其獨特的意義,一塊面包、一個微笑、一次安穩的睡眠都將是生命的饋贈。
另外,弗蘭克爾還強調:生命的意義如果不具體到此時此地提出,就會顯得過于簡單。就像下棋一樣,每一步棋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正如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行動,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去接納我們不能改變的,對生命說是。
結尾:
我們可能沒有經歷過弗蘭克爾那種地獄般的磨難,但每個人的痛苦都不能與另一個人的痛苦互相比較,因為痛苦屬于每個人自己,他人無法感同身受。
把痛苦拿來做比較毫無意義,生命的價值由我們自己定義,讓我們來聽聽弗蘭克爾教給我們實現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
第一是做事、行動、創造;
第二是體驗,如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別人;
第三是發現不可改變的、注定的、不可避免地被人生限制的價值并主動適應限制,做出反應,接受命運。
或者讀一本好書,從《生命的探問》里慢慢尋找屬于自己的獨特生活的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一個人在危急時刻發揮出超越正常身體機能的反應,或者良好的精神狀態戰勝了醫學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是積極正面的精神力量帶給身體的正向反饋。
相對應的,弗蘭克爾發現,精神上放縱自己,讓自己墮落,會導致肉體的衰敗。
可見,精神的追求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星星,而是無處不在、伸手可觸的空氣,是我們每個人必修的功課。離了它,誰都不能活。
尼采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們來這個世界走一趟,不如盡情舞動,活出我們自己的精彩人生。從現在起,做一個自覺的人,在每一個時刻,都要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從中探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