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確實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之后并未發覺自己落后,也沒有去挖掘自己落后的原因。我們始終停留在“what”上,從來或者很少有人去挖掘“why”,去認真探究背后的原理,去認真探究背后的邏輯,去探究背后的很多東西的人少之又少,包括我自己。
或許,很多人喜歡往自己喜歡的領域去更深層挖掘,當挖到一定程度之后,忽然轉過身發現,自己落后了。在自己領域或許你是佼佼者,佼佼者少的可憐,何況我們還不是,就沒必要去花更多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對比上。
我就喜歡拿自己的優勢去比,你在某個人群中,存在感飆升了。你讓自己的心靈舒服到極點,也讓自己虛偽到了冰點。
“烏比岡湖效應”: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
這種心理效應,讓我們缺乏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最起碼認知在自己身上體現的不是那么明顯,或許根本無法察覺。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你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那別人家孩子優秀的地方那自己家孩子比,而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是不斷更換的目標,而你家的孩子就是唯一。
假設有個目標清單,在身體健康允許的情況下。? 每年讀20本有用書籍,平均月1.6本,寫讀書筆記萬字,筆記本,APP記錄,導圖制作不限,吸收或者轉化自己的知識率是百分之幾。有沒有80%,如果有,你可能正在接近那優秀的20%,如果沒有,那你就墜入那落后的80%。
落后,不是金錢,更多是觀念。
落后,不是身體,而是健康。
落后,絕不是那20%,而是那80%。
敬詞獻給我們,讓我們更精進,向20%加油!盡量不用“烏比岡湖效應”。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的你還不去拼,還不去奮斗。任何奮斗伴隨著痛苦,注定要痛苦的時候,說明這條路本不好走,本不好走的路被努力的你走了過去,這就是一條不尋常的路。
或許會無人問津,或許在你搖身變鳳凰的那一剎那,只能說是領略到落后的第一步,還想要先進,就要“保持對學習的饑渴”。
我的文章總是以“對保持學習的饑渴”為目標來寫的,總結而言,學習是最廉價的高效回報投資。
不要覺得不信,等你信的時候,那就晚了、遲了、后悔都沒有用的。
最后送你一道思考題:為什么落后在每個人心里那么的不舒服,而且還要非常緊迫地擺脫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