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損失感到悲傷,獲勝后感到高興,或仔細琢磨別人的言行之后感到受傷或者生氣,這都是新皮層在起作用。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腦海馬體的功能是負責記憶事實,杏仁核的功能是負責記憶情緒。海馬體讓你認出表姐的臉,而杏仁核則會提醒你是否喜歡她。大腦有兩個記憶系統,一個用來記憶普通的事實,另一個用來記憶刻有情緒印記的事實。
所有的情緒在本質上都是某種行動的驅動力,即進化過程賦予人類處理各種狀況的即時計劃。情緒(emotion)的詞源來自拉丁語“motere”,意為“行動、移動”,加上前綴“e”含有“移動起來”的意思,這說明每一種情緒都隱含著某種行動的傾向。情緒導致行動,這在動物或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情緒是深層的驅動力,在廣義的動物世界中,只有在“受教化”的成年人身上,才會經常出現情緒與反應存在很大偏差的現象。
情緒引發的獨特生物學特征顯示,情緒體系中的每一種情緒均扮演獨特的角色(參閱附錄1,詳細了解“基本”情緒)。得益于新的人體和大腦檢測方法,研究者在每種情緒導致不同類型反應的驅動機制方面發現了更多的生理學證據。
人在生氣的時候,血液會流到手部,以方便抓起武器或攻擊敵人,同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激增,為強有力的行動提供充沛的能量驅動。
人在恐懼的時候,血液會流到大塊的骨骼肌,比如雙腿,以方便逃跑,而且面部會由于血液的流失而發白(因此會有血“變涼”的感覺)。與此同時,也許是因為需要考慮是否應該躲藏,身體有那么一瞬間會呆住不動。大腦情緒中樞的回路釋放出大量使身體保持警覺的激素,人的感覺變得敏銳,為行動作好充分的準備,同時集中精力分析當前的威脅,更有效地評估即將采取的行動。
人在快樂的時候,主要的生理變化是負責抑制負面感覺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腦中樞活躍度增強,而產生憂慮情緒的大腦中樞趨于平靜。不過此時生理狀態保持靜止,不會產生特殊的變化,身體復原的速度要快于悲傷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這種特征使身體能夠得到正常的休息,同時為即將面臨的任務以及朝著目標努力儲備充足的熱情和力量。
人在墜入愛河的時候,會喚起溫柔的感覺和性滿足,同時還會喚起副交感神經——這和人在恐懼或生氣時“戰斗或者逃跑”的行動生理模式截然相反。副交感神經模式俗稱“放松反應”,此時身體處于平靜和滿足的狀態,易于合作。
人在吃驚的時候,眉毛會往上挑,使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允許更多的光線射向視網膜。從而捕捉更多關于意外事件的信息,以便準確分析當下的情況,確定最佳行動方案。
人在厭惡的時候,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而且傳遞的是同樣的信息:吃到或者聞到讓人很難受的東西,或者類似這樣的經歷。厭惡的面部表情——上唇撇向一邊,鼻頭微微皺起,達爾文認為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為了不吸入有害氣體而屏住呼吸或者吐出有毒的食物。
悲傷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個體適應重大的損失,比如親人的死亡或者極大的失望。悲傷會降低生命活動的能量和熱情,尤其是娛樂活動或者享樂。隨著悲傷情緒的加深,并慢慢滑向沮喪,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緩。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種內在的收縮為個體創造機會哀悼損失或者幻滅的希望,領悟損失對人生的影響,并且在能量回升之后開始新的生活。能量的降低還可以把哀傷而脆弱的原始人類留在家的附近,也就是留在更安全的地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專家導讀
人的情緒直接引起生理反應,情緒可以調動體能。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的生活經歷和文化進一步塑造了這些行為的生理傾向。比如,失去愛人令人悲傷和痛苦,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如何表達痛苦——在私底下如何展現或者克制情緒,卻受到文化的影響,在我們的生命中哪些人是值得哀悼的“愛人”也由文化來定義。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情緒反應被塑造成形,相對于人類有歷史記載之后的大多數時期,當時的狀況要嚴峻得多。在這一時期,很少有嬰兒能活到童年期,能活到30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兇猛的肉食動物隨時出沒,反復無常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導致餓殍遍野。但隨著農業的出現以及原始人類社會的形成,人類的存活率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在過去1萬年間,這種現象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人類生存危機的壓力慢慢減輕了。
生存的壓力曾經使人類的情緒反應對于生存至關重要,當這種壓力消退時,人類部分情緒的吻合度也出現了問題。在遠古時期,“一觸即發”的憤怒對人類有著生死攸關的意義,但對于當代13歲的兒童來說,獲得“一觸即發”的自動化武器經常會引發災難性后果。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的兩種心理
一位朋友曾向我講述離婚的痛苦經歷。她的丈夫愛上了一位比她年輕的女同事,突然說要離開她,與女同事同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這對怨偶就房子、錢和孩子的監護權展開了痛苦的角力。幾個月后的現在,這位朋友說單身生活對她更有吸引力,她很高興能自由自在地活著。她說:“我不再想著他了。我真的不在乎。”但她說話的時候,眼睛里卻泛著淚花。
閃過淚光的瞬間很容易被人忽略。淚水汪汪的眼睛表示她很悲傷,這和她口頭上說的剛好相反,我們這種同理心的領會是一種解讀行為,這和從字里行間解讀文字的意義一樣明確。一種是情緒心理的行為,另一種是理性心理的行為。實際上我們有兩種心理,一種用來思考,一種用來感覺。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我們的心理生活。理性心理是我們通常能夠意識到的理解模式,具有清醒的意識,會思索,能夠進行思考和反思。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認知系統:沖動、有力,有時沒有邏輯可言,即情緒心理(請參閱附錄2,了解情緒心理的特征)。
這種感性與理性兩分系統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心”和“腦”的區別。內心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與通過理性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對于二者的信服程度是不同的,前者要更加篤定一些。理性和感性對心理的主導比例是一個平穩的梯度,感覺越強烈,情緒對心理的主導作用就越強,理性的作用就越弱。這種影響機制很可能源于千萬年的進化優勢,情緒和直覺能夠指導我們在危急關頭作出即時的反應——在這種形勢下,停下來思考應該如何行動很可能會讓我們喪命。
情緒和理性這兩種心理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和諧共處,它們不同的認知方式相輔相成,為人類在世界上生存提供指引。情緒和理性心理通常處于某種平衡狀況,情緒襲來,要求理性心理采取行動,理性心理則斟酌、有時甚至否定情緒的指令。當然情緒和理性心理是半獨立的體系,我們接下來會談到,它們各自如何反映獨特而又相互關聯的大腦神經回路運行機制。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心理的相互協調簡直是巧奪天工,感覺對思維必不可少,思維對感覺也是如此。不過一旦激情超過平衡的臨界點,情緒心理就會占上風,壓倒理性心理。16世紀的鹿特丹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曾經描述過理智與情感永無休止的紛爭:
眾神之王朱庇特賦予人們的激情多于理智——兩者的比例大概是24:1。為了制衡理智的單極力量,他扶植了兩個暴君:憤怒和貪婪。理智與這兩股聯合力量對抗的勝算如何,看看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一清二楚了。理智只好使出了最后一個招數,不斷強調道德規范,直至聲音沙啞。而憤怒和貪婪則讓理智見鬼,而且越來越吵鬧和囂張,直到最后理智筋疲力盡,放棄,投降。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專家導讀
人有兩種心理行為:一種是情緒心理的行為,另一種是理性心理的行為。我們有兩種心理,一種用來思考,一種用來感覺。感性如心,理性如腦。腦認為不應該這樣想,可是心卻不能和腦一致。例如腦認為我要忘記她,心卻還是想念她。感覺越強烈,情緒對心理的控制力就越強,理性的作用就越弱。
理性和感性就如同一個蹺蹺板,有臨界平衡點,也會有失衡的時候。
例:愚蠢的聰明人
中學物理教師戴維·波洛格魯圖到底為什么被他的得意門生用菜刀砍了一刀,至今仍眾說紛紜,以下是被廣泛報道的事實。
杰森·H是佛羅里達州科勒爾斯普林斯中學高中二年級全優生,考入醫學院是他的夢想。他想考的不是普通的醫學院,而是哈佛大學醫學院。他的物理老師波洛格魯圖在一次測驗中給他打了80分,僅僅是“良”。杰森認為這個分數會使他的哈佛夢泡湯,于是他帶著一把菜刀來到學校。杰森在物理實驗室與波洛格魯圖發生了爭執,他用刀砍中了老師的鎖骨,后被人制服。
法官認為杰森無罪,因為他在事件當中暫時失去了理智。由四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組成的小組宣誓作證,認為杰森在爭執時精神處于失常狀態。杰森聲稱他因為分數問題本來準備自殺,他去找波洛格魯圖是想告訴他,他因為分數過低想自殺。波洛格魯圖則講述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我認為他想用那把刀要我的命”,因為杰森對分數感到非常憤怒。
杰森后來轉學到一家私立學校,兩年后他以班級最好成績畢業。普通課程的最高分一般每門功課都是“A”,平均學分績點為4.0,但杰森由于修滿了足夠的高級課程,把平均學分績點提高到了4.614,這個成績比“A+”還要高。杰森以最高榮譽畢業,但他的物理老師戴維·波洛格魯圖卻在抱怨杰森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攻擊行為向他道歉甚至負責。
專家導讀
高智商的人個人業績會很優秀,但是如果情商不高,其個人生活就會一團糟。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智商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高智商的人抱怨懷才不遇,是因為情商不夠。
很多證據顯示,擅長處理情緒的人,也就是能很好地了解并控制自身感受的人,以及那些懂得并能有效處理他人感受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領域都具有優勢,不管是在愛情和親密關系中,還是在辦公室政治中,他們都能領會決定成功的潛規則。情緒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獲得滿足,由于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習慣從而效率更高。不善于控制情緒的人,常常會經歷內心的斗爭,從而損害其專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專家導讀
情緒對心理生活有影響。人類的情感是人性的最佳體現,純理性的數據人,就像機器人,可以用高超的技藝彈奏音樂,但是沒有激情,也就缺乏感染力。
心理健康 心理
53?
小禮物走一走,來簡書關注我
贊賞支持
相關推薦
曾國藩識人術:一個人越虛偽,越是具有這四個特征!
閱讀 3736
那些關于自慰無害的謊言,你是否還被蒙在鼓里?
閱讀 7964
劃重點 | 告訴你戒色多久能恢復?
閱讀 1506
展開查看更多